第16章 中山经(2)[第1页/共5页]
①麖:鹿的一种,体型较大。
【原文】
又西十里,曰廆山,其阴多琈之玉。其西有谷焉,名曰雚谷,其木多柳楮。此中有鸟焉,状如山鸡而长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鸰,其鸣自呼,服之不眯。交觞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俞随之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
【原文】
【注释】
凡厘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凡九山,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状皆人面兽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以采衣①之。
【原文】
又东五百里,曰槐山,谷多金锡①。
①:神灵。②蘖酿:蘖,酒曲,酿酒用的发酵剂。蘖酿就是用曲蘖酿造的醴酒。这里泛指美酒。③干儛:当代在停止祭奠活动时跳的一种跳舞。干,即盾牌,是当代一种防备性兵器。儛,同“舞”。干儛就是手拿盾牌起舞,表示寂静昌大。④刉:亦作“刏”。划破,割。
再向东四十里,是宜苏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有富强的蔓居。滽滽水从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黄河,水中有很多黄色的贝类。
【注释】
【译文】
①井:井是野生开挖的,泉是天然构成的,而本书记叙的山之统统皆为天然事物,以是,这里的井当是指泉眼下陷而低于空中的水泉,形似水井,故称。
再向西三百里,是牡山,山上到处是色采斑斓的石头,山下到处是竹箭、竹之类的竹丛。山中的野兽以牛、羬羊最多,而禽鸟以赤最多。
再向东二十里,是阳虚山,盛产金属矿物,阳虚山邻近玄扈水。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此中多水玉,多人鱼。有草焉,其状如苏①而赤华,名曰葶苧,能够毒鱼。
①都:会聚。②吉神:对神的美称,即善神的意义。
东北五百里,曰条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药、冬①。
【原文】
又东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垩。
【译文】
【原文】
【原文】
【注释】
又东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櫄木①,其草多②。
【原文】
【译文】
【原文】
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其上多礝石①。有兽焉,其状如貉②而人目,其名曰。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此中多礝石。
又西三百里,曰牡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其兽多牛、羬羊,鸟多赤①。
中次五经薄山之首,曰苟林之山,无草木,多怪石。
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①。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此中多苍玉。吉神②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六合气也。
再向西二百五十里,是柄山,山上盛产玉,山下盛产铜。滔雕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洛水。山中有很多羬羊。山中另有一种树木,长得像臭椿树,叶子像梧桐叶而结出带荚的果实,叫作茇,是能毒死鱼的。
【原文】
【注释】
黄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此中多璇玉③。
【译文】
【注释】
【译文】
【原文】
①冬:药草名,即门冬,分为麦门冬和天门冬两种。
中心第四列山系厘山山系的首坐山,是鹿蹄山,山上盛产玉,山下盛产金属矿物。甘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洛水,水中有很多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