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历史军事 >三国之风起扬州 > 第26章 郭嘉郭奉孝(下)

第26章 郭嘉郭奉孝(下)[第1页/共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此时,郭嘉却俄然开口问道:“科举?何为科举?”郭嘉的声音打断了张固的思路。闻声郭嘉的发问,张固答复道:“我们大汉朝,汲引官方人才采取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到武帝期间,按照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厥后两科逐步归并为一科,称为‘孝廉’。这便是孝廉制,也叫察举制。别的,‘秀才’也是察举的首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气。”

张固思考一番后说道:“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惧罪,敬上惧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为君者心存臣民,为臣者心忧君民,为民者心机国度,此便是强国之道!至于富民之法,也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如当政者须减轻不需求的开支、制定公道的税收轨制、鼓励农业出产和贸易贸易等。只要如此,才气真正实现国度的繁华与强大。”

真正令张固感到头疼的,实在是颍川士族这股力量。三国期间的顶级谋士大多出自颍川,曹操部下的谋士团几近就是由颍川天团构成的。如果张固一开端就表白对世家的敌意,那么颍川谋士很能够就会与他擦肩而过。这恰是张固感到头疼的处所。不过,如果能够获得郭嘉如许的顶级谋士,那么也足以抵得上颍川其他的人才了。并且,张固深知,颍川谋士团中也有出身底层之人,如戏志才、徐庶等。

“以是,我以为,我们需求将二者对调,改测验为重。非论门阀,非论贵贱,都能够插手测验。先由各地停止乡试,通过后称为秀才;秀才气够插手中心停止的省试与殿试,通过后再为官。”张固果断地说道。

对于张固而言,此时的世家正处于生长阶段,远未达到其顶峰期间。比方,五姓七大师中的范阳卢氏,其初创者卢植、卢毓父子,卢植已罢官归隐,而卢毓还只是个八岁的孩子。陇西李氏固然尊李广为先人,但其真正崛起倒是在东晋期间。

而在东汉末年,顶级世家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汝南袁氏,四世三公,职位显赫;弘农杨氏,代表人物太尉杨彪、杨修父子,权倾一时;颍川荀氏,更是人才辈出,荀彧、荀攸、荀堪等荀氏八龙,以及颍川陈氏的代表人物陈寔、陈纪、陈谌、陈群等,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最后,另有那场群雄逐鹿中的终究赢家——河内司马氏,司马八达更是名震天下。

郭嘉点头表示附和:“确切如此,此法传自春秋,由乡老保举,通过保举、考核才气为官。”

张固站起家来,杀气腾腾地说道:“此法必须同一天下以后才可实施。届时吾兵马在手,那个敢挡!!!”

对于出身底层的百姓而言,科举之路仿佛是一道高不成攀的天梯,除了极少数荣幸儿能够鲤鱼跃龙门,大部分人只能望洋兴叹,年年名落孙山。这类环境,一向持续到了一个名叫黄巢的人呈现。他在科举多次落榜后,愤然写下那首激昂的《不第后赋菊》,才为底层百姓带来了一丝曙光。

说到这,张固不由想到了洪武帝的铁腕手腕。一个案子杀他个几万人又何妨?只要能达到目标,手腕又何必过于仁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