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讲堂之脐疗学[第1页/共3页]
施治于患者脐部
(2)毛囊、皮脂腺
鹿尾巴:补肾阳,益精气。――《中华本草》
春秋、战国期间《五十二病方》,这本书中即有肚脐填药之记录,汉朝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也记录了脐疗法。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唐朝孙思邈的《令媛要方》、王寿的《外台机密》、宋朝《承平圣惠方》、明朝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均有记录,至吴尚先的《实际骈文》描述当时医治黄疸的体例,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脐上,用酒和糯米饭盖之,至口中有酒气为度;又用干姜、白芥子敷脐,以口辣去之。由此可知,由脐所入的酒,及辛辣之气味皆可藉由皮肤接收,而循经口中。
4 利用体例
c、调度冲任,温补下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四脉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干,故药物温脐可调度冲任,固经安胎。临床用于阳痿、遗精、早泄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胎、不孕等症。
仙灵脾:真阳不敷者,宜之。――《本草纲目》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中国药典》
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中国药典》
5 给药路子
这是首要的透入路子,通过角质层细胞和细胞间隙透入皮肤。
脐疗的操纵体例非常简练,普通3―7天换贴一次,不需煎药、服药、注射,也制止了药物被粉碎分化和对人体内有关脏器的侵害。对那些吃药怕苦、注射怕痛、针灸怕针、服药易吐及不能服药的患者,特别适合。
艾叶:温经止血,用于经寒不调。――《中国药典》
(6)凡是用药剂量不宜过大,更不该耐久持续用药。病愈则去药;慢性病或防备保健宜间断用药,普通1~2天换药一次,需用药3次以上者,每两次用药之间要间歇3~7小时,每个疗程可歇息3~5天。
学技术、涨知识,做奇迹,国奇(脐疗)助你圆医学之梦,带你走向胜利之路!(徽号:369090170)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中国药典》
医治方面:特别的给药体例,使患者气血充盈,颜容光彩,诸疾不生,体健身轻,延年益寿。
e、敛汗固表,涩精止带:脐疗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剂脏腑阴阳均衡,负气血调畅,营卫通利。临床常用于医治自汗、盗汗、梦遗、滑精、久泄、带下、惊慌、失眠等。
丁香:补肾助阳,用于肾虚阳痿。――《中国药典》
黄芪:补气升阳,用于气虚乏力。――《中国药典》
脐疗每次用量很小,普通2―4贴便可见效,常见病、多病发的患者,可免除病院登记救治,省钱省时。
目前的医学也证明,药物可穿透皮肤大要布局,而被人体接收。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最薄,樊篱服从最弱,药物易穿透分散,且脐下无脂肪构造,故渗入力强。脐皮肤除了具有普通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另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可知药物可在脐部分散到静脉或腹下动脉分支,而进入体循环;脐动脉布局特别(有研讨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脐动脉壁没有胆固醇堆积),而以为此种特别布局,是药物能敏捷被接收的无益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