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穿越者的茫然】[第2页/共2页]
当然,也有很多传授和讲师哭穷,因为北洋当局老是拖欠薪水。偶然候拖几个月乃至几年才发,偶然候只能领到半薪。厥后很多北方传授、讲师南下,除了政治启事以外,也有拿不到薪水的原因。
兵灾眼看就要来临,城里甚么东西都在涨价,很多市民早早就在家里屯粮屯水,以备各种不时之需。
第二天凌晨,周赫煊出门买了几份报纸,公然头条消息尽是三一八惨案,各大报纸全在抨击北洋当局。
……
八国通牒不但是裁撤水雷罢了,还要求北洋当局把大沽口至北平一线的炮台全数削平,这已经远远超出《辛丑条约》的内容。
这八个国度不但是抗议那么简朴,还把兵舰开到大沽口。
现在上海的米价每斤才6分钱,京津地区的物价还要低20%,4―5分钱就能买一斤米。
周赫煊终究深切地了解到,为甚么民国时候会有那么多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只是想再造一个朗朗乾坤罢了。
就拿大文豪鲁迅来讲,他1920年被拖欠三个月人为,1921年被拖欠半年人为,1922年又被拖欠三个月人为。鲁迅只能靠写文章和外出讲学赚外快,不然他在北平买屋子都买不起。
但是讽刺的是,天津城的茶社买卖照做,喝茶打牌的并不比昔日少。戏园子里仍然喧哗热烈,台上咿咿呀呀的唱着,台下喝采声如雷的恭维。
周赫煊脑筋里存着鸵鸟心态,临时还不敢投身于期间大潮当中。做为借居在天津的小老百姓,他更直观的感受是――物价涨了!
仿佛大师对兵戈这类事,早已经习觉得常。
周赫煊一向是以局外人的视角对待这个期间,他早就晓得3月18日这天会产生惨案。但此时看到报纸上的声讨文章,看到鲁迅的那篇杂文,心头还是感到非常憋屈。
周赫煊那七万多字的稿子,一下子就拿到70多元稿费,这让他的腰包终究鼓起来,不消担忧下个月的糊口费了。他给了周夫人10块大洋,算是这个月的饭钱,今后都在李寿民家蹭饭吃。
这是一个倒置吵嘴的混账社会!
或许本身该做点甚么?
后代很多人恋慕民国糊口,崇拜鼓吹所谓的民国范儿。真让这些人回到民国去待上半年,估计都得挽起袖子骂娘。
而此时的大学讲师,每个月人为100元起步,传授级别的月薪更是好几百块。知识就是财产,这句话在民国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凭发不出人为这件事,便可判定北洋当局迟早要垮台,太不靠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