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游戏竞技 >民国清流.大师们的中兴时代 > 第五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

第五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第20页/共3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朱湘目下和我们大翻脸,说瞧徐志摩那张尖嘴,就不像是作诗的人,说闻一多妒嫉他,作了七千言的大文章痛击我,声言要打倒饶(孟侃——引者)杨(世恩——引者)等人的上帝。这位先生的确有神经病,我们都视他同疯狗普通……这小我只要放肆的人性,没有热烈的豪情。至于他的为人,一言难尽!

胡适做学问一向松散,求证甚严,论其治学功力,也远在钱穆之上,而钱之“其功力亦非细矣”一句,不过在举高本身。他本身说:“余自入北大,即如入了一是非场中。”此乃成见,平心而论,北京大学多研讨学问,少社会上的名利是非。若说北大是个学术上讲是非的处所,是不错的。连钱穆本身都说:“大凡余在当时北大上课,几如登辩论场。”传闻,当时北大门生不分文史科,都情愿去听胡、钱二位的课,连北大传授夫人们都是听罢胡适听钱穆,然后成为时髦话题。

朱自清于散文美学范围,提出了“意在表示本身”的命题,并在其散文创作中固执地表示人生的态度和自发的审美寻求,是对当代散文美学的一大进献。

钱穆与胡适因都做学问,而相互看重,但因对新文明活动有分歧,而相互有芥蒂。

对陈寅恪的博学,胡适是有体味的。当年,胡适破钞很大力量,写了《陶弘景的真诰考》。得出《真诰》抄袭《四十二章经》的结论,沉浸于“发千余年未发之覆”之愉悦。但傅斯年奉告他,陈寅恪早就说过《朱子语类》中,曾经指出《真诰》有抄袭《四十二章经》之处。胡适找来这部南宋朱熹讲学语录一百四十卷之《朱子语类》的“老氏”“释氏”两卷来检察,公然如是。心中便对陈寅恪有了深切印象。

就在这一年,钱穆刊印《刘向歆父子年谱》,斥地了一条以史治经的新途径。胡适盛赞道:“钱谱为一大著作,观点与体例都好。”天津《至公报》也称之为“学术界上的大快事”。

此中,《发明》一诗,已不但是游子对故国的眷恋,更多的是屈原“天问”式的悲忿。爱国之情在诗里燃烧:

不久,胡适给梁实秋写信道:“看你们喝酒的模样,就晓得青岛不宜久居,还是到北平来吧。”

剩欲向人贾余勇,漫将顽石自蹉磨。

运气常常弄人,梁实秋与李长之相互至心相待,一向密切无间,但是他们间的合作却常常有头无尾,有命无运。比如,梁实秋主编《自在批评》,他为了帮李长之糊口,常约他写稿。李长之用心创作,其稿常常占去《自在批评》近一半,但厥后难以再像畴昔那样源源不竭地为《自在批评》供应稿件。《自在批评》成了无米之炊,不得不寿终正寝。更吊诡的是,李长之用心翻译的康德《关于美好感与壮美感的考查》一文,因主持者关琪相不对劲而没法出版,李长之的心血付诸东流。

1924年,朱自清结集出版了第一本诗文集《踪迹》。1925年,由老友俞平伯先容,朱自清北上清华大学任传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颁发了《背影》《荷塘月色》等脍炙人丁的散文名篇。

——有实际素养、富有本性的严厉攻讦家梁实秋

一次,梁实秋与朱光潜就美学题目产生了争辩。李长之在梁实秋主编的《北平晨报》副刊上颁发《我对美学和文艺攻讦的干系的观点》一文,态度光鲜地支撑朱光潜,称“宁近于朱先生”,并且说:“一,美学道理能够利用到文学上去;二,文学的美不限定在笔墨的音、色;三,美、善不当侧重,倘若侧重,我宁重美。”梁实秋读之,更加赞美李长之对本身文艺观的对峙,今后引为知己。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