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第14页/共35页]
沈从文在讲义中,提到郭沫若,必定了他“以更豪宕的声音,唱着力的豪杰的调子,以非常速率占据过海内青年的心上的空间”,同时还说,“用年青人的豪情,采取虽古典而实浅显的词采与韵律,以略带夸大的镇静调子写他的诗,因为易于体味,在读者中便产生了无量的兴味”(《论刘半农的〈扬鞭集〉》)。
刘仁轨(603—685),唐朝大臣,唐太宗奇其才,由陈仓尉累迁至给事中。显庆四年(659)出为青州刺史。翌年,苏定方灭百济(朝鲜)小国后,留刘仁轨镇守。百济王子扶余丰复兴,进围刘仁愿于府城,刘受命往援。龙朔三年(663),唐派孙仁师往救,刘仁轨败倭军于白江口,遂灭百济。他统兵镇守,生长出产,为灭高丽缔造了前提。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内心!
另一名门生温梓川回想:
由此信可见,鲁迅还是必定《新潮》,对傅斯年和罗家伦的文章也有好评。但有的书上说鲁迅“对傅的文章赞成连连”并无出处,是臆造之语。的确,鲁迅在1919年4月16日曾致信傅斯年,此信以“对于《新潮》一部分的定见”为题,发在《新潮》第一卷第五号上。信中说:“现在对于《新潮》没有别的定见”,“《新潮》每本内里有一二篇纯粹科学文,也是好的,但我的定见,觉得不要太多,并且最好是不管如何总要对中国的老弊端刺他几针”。别的,还提出,“《新潮》里的诗写景叙事的多,抒怀的少,以是有点单调”。信中还自谦:
1936年,三十四岁的梁实秋与二十七岁的李长之了解。二人了解缘于笔墨之交。1935年,梁实秋颁发了《成见集》。不久,《国闻周报》即颁发了一篇文章《梁实秋著〈成见集〉》。闻一多见到后,写信奉告梁实秋,说是清华一名刚毕业的门生写的,很有些见地。
但是,“八仙”之1、常喝酒为乐、一向对新式婚姻不满的闻一多,与“新月派”墨客方令孺产生了豪情。闻一多以为她“能作诗”,常常教她写诗体例,打仗即多,就有梁实秋在《谈闻一多》中所说:“方令孺与闻一多在豪情上吹起了一点波纹,景象并不太严峻。因为在豪情方才生出一个蓓蕾的时候,就把它掐死了。”
孟真师博学多才,开的课很多……有《中国文学史》《尚书》等五门课……《尚书》除《盘庚》《康诰》等二三篇外,其他他都可背诵。常常在黑板上一段一段地写,并没有《尚书》在手里……孟真师上堂不带书,只带几支粉笔,登台后就坐在藤椅上,滚滚不断地讲,讲得很快,没法条记。他跟着兴之所至写黑板,常常不管下课钟声的。
1937年6月,为了应对日本法西斯灭亡中国的罪过活动,由百姓党中枢筹划,蒋介石、汪精卫联名拟在庐山召开“庐山说话会”。
1927年9月,徐志摩出版新诗《翡冷翠的一夜》,朱湘便颁发说话锋利的攻讦文章。这是继1926年上半年始,朱湘与闻一多、徐志摩等反目后写的诗评。不独攻讦这两位朋友,朱湘对胡适的《尝试集》也以“内容粗浅、艺术老练”攻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