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第12页/共35页]
1967年,结束四周流落生涯,在台湾定居,前前任“中国文明学院”汗青系研讨所传授、台北“中国汗青学会”理监事、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讨员。又一年,被选为台湾“中心研讨院”院士。
胡适做学问一向松散,求证甚严,论其治学功力,也远在钱穆之上,而钱之“其功力亦非细矣”一句,不过在举高本身。他本身说:“余自入北大,即如入了一是非场中。”此乃成见,平心而论,北京大学多研讨学问,少社会上的名利是非。若说北大是个学术上讲是非的处所,是不错的。连钱穆本身都说:“大凡余在当时北大上课,几如登辩论场。”传闻,当时北大门生不分文史科,都情愿去听胡、钱二位的课,连北大传授夫人们都是听罢胡适听钱穆,然后成为时髦话题。
钱穆:“晓得。”
中华群众共和国建立后,曾经两次掀起攻讦胡适的活动。胡适的弟子和故旧们为自保纷繁写文章清理胡适思惟,抢先恐后地与他划清边界,连胡适的儿子也参与攻讦父亲的活动,最后在政治高压之下,精力分裂,烦闷而死。陈寅恪不但不插手攻讦胡适的活动,反而冷眼道:“一犬吠影,十犬吠声。”
1925年,闻一多返国,前前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黉舍,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
当然,钱穆在给门生上课时,也会遭到应战。一次,在讲堂上,一名门生问:“传闻先生不懂龟甲文,如何能讲上古史呢?”
方令孺,安徽桐城人。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或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但是方令孺不肯提起她的门楣,更不肯谈她的家世,一有人提及桐城方氏如何如何,她便脸上绯红,令人再也说不下去。
从现在的讲义内容上看,朱自清研讨的是上自1898年,下迄1933年的文学状况。分泛论和各论两部分,共有八章。1982年经人清算后,以“中国新文学研讨纲领”为题,颁发在该年第十四辑《文艺论丛》上。
他之前讲过“天人合一”的首要性,而生命最后“才彻悟到这是中国文明思惟的总本源”,他以为“统统中国文明思惟都能够归宿到这个看法上”,“天人合一是中国文明的最高信奉,文明与天然合一则是中国文明的终究抱负”。这无疑是钱穆对儒学的一大进献。
闻一多在诗的形象、意境和设想上做了很多无益的摸索,创作了大量不朽的诗篇,成为中国诗史上一个有光鲜艺术本性的墨客,在新诗格律化的摸索方面,也是一名探路者。
雾散云开自偶然,临时藏匿不须悲。
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寅恪以谓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常常蕉萃哀伤,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候一地区罢了。盖别有超出时候地区之理性存焉。而此超出时候地区之理性,必非其同时候地区之世人所能共喻。
从1927年5月30日鲁迅致章廷谦的信中,我们才晓得,鲁迅之毫不与“红鼻”(顾颉刚)为伍,系鲁迅视顾为政治仇敌,不共戴天。信中说:
传闻闻一多不但在讲堂上说,还向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正式提出这一要求,朱自清在5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