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距离[第2页/共2页]
1926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
“就我所见,不管在叙事文还是诗歌方面,中国尚未出世任何首要作家。假定梁启朝、章泰炎和胡拾等人的最优良的作品翻译成西方说话的话,固然这些文章对中国人很首要,但底子不会获得赏识。我是以以为,目前底子没法找到任何一名诺贝尔文学奖人选。”
这是1924年,林子轩在西方文坛还处于崭露头角的阶段。
斯文赫定在瑞典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还是瑞典两个科学学院的成员,是以他在诺贝尔奖的科学和文学两项评比中具有发言权。
林子轩,墨客、小说家、戏剧家,非长年青。但很有才调,在西方有影响力。
但是,高本汉不但对梁启朝等人选不予支撑,乃至对推举中国候选人底子不看好。
德国人卫礼贤首要的兴趣和精力集合在对中国古典著作的翻译上,比如《易经》,底子没时候深切研讨中国的新文学。
甘肃的敦煌文献恰是被以考查为名的本国粹者给盗走的,有了前车之鉴,不免惹人生疑。
这一次,斯文赫定来到北平,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已经返国了。
在斯德哥尔摩的蓝色音乐厅内,瑞典文学院为意大利女作家格拉齐亚黛莱达颁布诺贝尔文学奖,她的获奖作品叫做《险恶之路》。
比如。丁闻江就和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有过合作。
1920年,北洋当局交通部航空奇迹处筹办“京沪航路”。
此行是为斥地经中亚通往中国的航路做气象探险,并带来一支由分歧学科科学家构成的大范围远征队,首要摸索戈壁戈壁和蒙古等地。
并且,斯文赫定考查的恰是中国的西北地区,也就是甘肃和新疆一带。
在中国人看来,瑞典和西方列强分歧。它是个较为中立的国度,并不强大,看起来没有威胁,以是北洋当局和瑞典干系不错,会聘请瑞典科学家停止科学考查。
卫礼贤接到信后很镇静,他第一个想到的人是梁启朝。
1921年7月1日又新增了北平到济南段,不过因为战乱很快就停飞了。
这是中国海内最早的航空线路。
“但我偏向于梁启朝,因为他更具代表性。”他在信中如此说道。
斯文赫定在复书中对候选人做出了申明。
这和林子轩有点干系。
他在1923年来过中国,在北平熟谙了德国汉学家卫礼贤。
胡拾,哲学家、鼎新家,很激进,固然年青。却具有惊人的学问,充满豪情。
这是斯文赫定第四次来到中国了,对于此次探险,他需求获得中国官方的同意。
林子轩建立中汉文物救济会,倡导庇护中国文物,谨防本国粹者以考查为名盗墓的行动。
瑞典人高本汉在中国的时候研讨的是汉语语音,他是说话学家,很少打仗中国新文学。
与此同时,一名叫做斯文赫定的瑞典人来到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