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柔砚研儒彰礼韵,琴书论道显风华[第1页/共3页]
"此乃静宁候楚真的季子楚砚之卷。"王后摩挲着卷尾的朱砂批语,"行文既有经世之志,又存赤子之心,倒让本宫想起二十年前,你父王初见你外祖时的文章风骨。"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盛施柔望着"楚砚"二字,恍忽又见那日书院里与她辩礼的少年,现在笔下锋芒,竟比言语比武时更显卓绝。
转眼中秋节到,王殿书院的琉璃灯盏映得金桂流香。楚砚握着青瓷酒盏坐在中暑宴的中桌,目光穿过熙攘的人群,落在演出台的梨木琴案上。盛施柔本日未着华服,一袭月白襦裙绣着银丝缠枝莲,腰间只系着枚刻有《诗经》章句的白玉环,如云乌发挽成简朴的朝云髻,倒比昔日少了几分皇家贵气,多了些书卷清雅。
暮色渐浓时,盛施柔单独来到御花圃。她特地按《礼记》记录的"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端方,沿着回廊右边徐行而行。晚风送来玉兰花的香气,她俄然想起《大学》"格物致知"的训戒,认识到本身畴前将礼节视作束缚,不过是未穷其理。当她真正了解这些标准背后的仁德深意,竟生出几分虔诚的神驰。
这年秋闱放榜次日,盛施柔正随女官研习《内则》,忽闻王后冯妙如召见。踏入椒房殿时,案头整齐码放着数十卷朱批考卷,王后指尖轻叩此中一卷,凤目含笑道:"柔儿且看,这篇《论仁政与礼治》,可有当年你夫子讲学之风?"
盛施柔将羊毫笔搁在青瓷笔架旁,望着宣纸上尚未完成的簪花小楷微微入迷。窗外春阳斜照,将王殿书院的朱漆窗棂裁成细碎金箔,洒在案头摊开的《论语》竹简上。"不学礼,无以立。"夫子本日讲授的这句训戒,像一枚石子投进她的心湖,波纹层层荡开。
三今后的御花圃茶宴,盛施柔隔着紫藤花架,终究见到了伏案疾书的楚砚。青年身着月白襕衫,正往《礼记》笺注上补充讲明,阳光穿过他垂落的额发,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字句间投下细碎光影。当他昂首向王后施礼时,盛施柔重视到他袖口补丁工致,腰间却悬着一枚刻有《大学》首章的青玉佩——清寒中自有贵气,简朴里埋没乾坤。
当她指尖触上冰弦的顷刻,月光刚好掠过她的侧脸。楚砚望着那道被月色勾画出的温和弧线,俄然想起《卫风》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句子,却又感觉这般描述太太轻浮。她低垂的睫毛在眼下投出蝶翼般的暗影,凝在琴弦上的眸光清冽如寒潭映月,倒像是从《论语》里走出的"文质彬彬"的具象。
当夜,盛施柔在讲明本上写道:"楚生之文,如古镜照道,烛照本心。今方知儒家之道,非一人独修之业,乃天下共参之学。"窗外月色如水,她望着案头新得的《楚砚文集》,忽觉那些日夜朗读的文籍,正化作千万星火,照亮这巍巍宫墙表里的万千江山。
夜阑人静,盛施柔在《论语》讲明中写道:“‘危墙’之训,教会我衡量任务与聪明;‘恕道’之言,则让我晓得将心比心的治国真谛。所谓君子之道,不在高谈阔论,而在躬身践行。”案头烛火摇摆,映得竹简上的笔墨愈发清楚,那些曾遥不成及的儒家规语,正化作她心中照亮前路的明灯。
暮色四应时,盛施柔带着侍婢悄悄来到外务府。前日听闻宫女们因新制宫鞋分歧脚,行走艰巨,她便命人按大家脚型重新缝制。当接过绣着并蒂莲的软缎绣鞋,宫女们跪地谢恩的模样,让她逼真体味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