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成龙参佛探生死,领悟因果明心性[第2页/共3页]
我猜疑不已:“既说本无我,统统由妄图而生,可现在说话、用饭、做事,都依靠这颗念想之心,我又该如何舍弃它?”
我又诘问:“既然如此,身材机能虽已丧失,业力风俗却还是存在,如此我岂不是没法摆脱,尘劳何时才是绝顶?”
我持续问道:“若无我即无生,是否就能离开存亡循环?”
我最后问道:“报酬何会产活泼机?”
我思考后说道:“如此说来,身后万物皆空,唯有觉性之念为真。若不丢失,念起即觉,不管投生那边,都能明白统统皆非实我,菩提安闲无碍,如此则当下即无生无死。若丢失此中,念起便成尘劳,堕入无尽苦海,即便身故,仍会在循环中流转。”
上师解释:“菩提妙明自性,的确是你的灵性底子。但菩提妙心,唯有妙觉明知,性空湛然,不染统统相法。而众生所言的‘灵魂’,常带着‘我的’观点,如此便会以为身后另有实体存在。实则身材身后,六根脱落,统统皆空,但六性业感随佛性觉明,又成六根。此种业感,就是纤细的念想,与菩提清净觉海并无不同,故菩提觉性,实为妙无势有之态,就比如我们平时的见闻觉知,无不如此。业感不竭,见闻等性,念念流发,人间尘劳,于六根处当初产生,又当业轮转。众生不悟如来,迷幻妄真,马上感业见生,性妄成有,以有妄说人缘性,又诱人缘为天然,虽有说义,并无实际。以是说,杀盗淫三业不竭,尘不成出。”
上师点头:“众生因业想感化而现生,以妄图入胎。这虚妄业想的通报,历经无数劫数,并非一人所造,也不能称之为‘我的灵魂’。与其等候家属福报,更首要的是不被业力摆布。若父母祖辈作歹,业障深重,子孙便会接受果报,唯有明心见性,才气摆脱这业障束缚。以是,我劝天下父母,若真为子孙考虑,切莫行淫乱嗔怨之事。
上师语重心长:“你总想着身后另有个‘我’,这本身就是执念,如此必将在来生接受果报。因为你会追随阿谁‘我’,从而丢失菩提,这便是隔阴之迷。现在你已悟得菩提,晓得身后与活着并无二致,所谓生命天下只是念想流态的假认,当下就应随顺清净觉性,如此动机便如无念,果报也不再是果报。即便业想轮转而名投胎,也不会丢失菩提,又何必惊骇磨难?”
我接着问:“世人常将安排本身的东西称为灵魂,这与菩提有何辨别?菩提本就是灵性底子,称呼分歧,本质不也一样吗?”
上师耐烦解答:“一念不起,诸想灭尽,这是证得涅盘果的定境,不但需求深厚的禅定工夫,还需灭尽统统风俗。现在处于末法期间,修行者难以一世达成。但只要业感见想而世世不迷,不时随顺菩提清净觉性,实在与涅盘并无不同。因为此时对待本身,就如同白云之于天空,不管如何变幻,始终不离本觉。”
我面露忧愁:“事理我已明白,但我‘我执’深重,唯恐身后再度丢失,念起妄尘,固执自我,重入循环,将本无的虚幻当作实在。趁我还活着,该如何才气完整摆脱‘我执’?”
上师答道:“现在你已贯穿菩提本相,证得无我境地,心性不倒置。即便动机起而接受果报,这果报也并非真正的束缚,此为不昧因果,不昧因果便是无生。为何如此?只因心性不倒置,便能安住于菩提本然之性,随动机生灭而不摆荡,又怎会有存亡之说?念起念灭,就像白云飘于天空,不管白云如何变幻,天空始终稳定。一样,若不固执肉身,对统统无挂无碍、无所惊骇,便是了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