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又是一个同道】[第2页/共3页]
后代之人,将何瑭誉为“中州圣儒”,其最驰名的故事,便是临死前留给两个儿子的遗言。
何瑭藏书很多,经史子集应有尽有,另有音乐、天文、数学、农政、水利、医学等册本。但并非为了藏书而藏书,都是比较常见的,并且何瑭全都读过。
“哈哈,你我乃同道之人也。”何瑭大笑,非常欢畅。
读罢奏章,王渊起家抱拳:“先生大才!”
何瑭在都城租住的民房,宅子固然不大,但也不会寒伧。他家眷于世袭武将,朱元璋期间便随军北征,获得赏田和功田很多,底子就不缺银子花。
外放出去仕进,竟然还能保存翰林院职务,等因而去镀金混资格和政绩。更何况,来岁的事情,本年就已经决定,那很多受天子宠幸啊!
这类官员被闲置翰林院十一年,真真华侈了。
何瑭感慨道:“我又何尝不知?但我底子没法靠近陛下,更找不到机会顺毛捋。我的那些奏章,估计陛下都没看过,在内阁和司礼监就被挡下来了。”
接着,他又不顾各方阻力,顶着知州和豪绅的压力,强行在开州实施自创的“九均法”(有点近似“一条鞭法”)。还亲身上阵,带领军民构筑水利工程,一年时候便让开州赋税大增、百姓安乐。
何瑭点头道:“白沙心学我也不认同,倒是湛甘泉(湛若水)改进以后,还勉强有些意义。”
何瑭身后,两子将其遗言刻碑于坟前。年久日深,石碑残破,只剩两个“要钱”,人们称之为“要钱碑”。不清楚环境的,还觉得宅兆仆人临死前,有多少内债没要返来呢。
何瑭就建言说,应当设一个总制官,按照反贼的意向,催促本地武官调拨军士弹压。
何瑭回家以后,当即沐浴换衣,把头发和须髯也打理一番。
何瑭的这些奏章,也有关于赋役的,一篇为《均徭》,一篇为《均粮》。究其内容,已经有“一条鞭法”的影子,只是没有“一条鞭法”那么深切罢了。
半个月后,何瑭的调令也下来了,被扔到大名府开州去当同知。
王渊笑道:“背道而驰,也可殊途同归。”
次子答复:“银子我们不要,我们兄弟可自食其力。三千两捐给景贤书院,布施贫寒士子;别的二千两府前开市,周济天下贫民。”
实在近似于兵备道,天顺年间就有了,但属于非常设机构。何瑭在刘六刘七残虐之前,就建议在天下范围内推行,可朝廷对此没有任何答复。直至现在,迫于情势,朝廷才开端增设兵备道,并且是那里有兵变,且弹压乏力,才在那里增设。
何瑭问儿子:“人生活着,应以何立品?”
王渊笑着说:“外放也好,我来岁也会外放。”
何瑭摆手笑道:“王学士的殿试文章,我也看过。你那些鼎新之法,比我的奏章更加激进完整。你是大才,我不算甚么。”
何瑭恋慕非常:“王学士公然简在帝心!”
何瑭苦笑:“何喜之有?陛下若听得诤言,挨骂以后晓得改正,那才是真的大丧事。”
宗子答复:“为民者勤,为富者仁,为官者廉,以一技而利天下。”
离开翰林,即将外放,如同重生,如何不值得庆贺?
若早服从何瑭的建议,将兵备道在天下放开,刘六刘七叛逆哪能横行无忌?起码流窜速率不会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