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旧事(一)[第1页/共3页]
上行下效,现在九州十七省连带南北两直隶都对道观、道长非常恭敬。这东岳观虽藏在深山中,高低不过四十余道友,可正觉女冠会做人会说话,上有淮安知府供奉,下有百姓香火,说话很有些分量。
倒不是因为甚么。
李氏毕竟是搏到了。
她如许劳心劳力,漂亮贤淑的媳妇儿,竟然也会被连夜送进了东岳观?
她一早就想好了,若当时候她变了鬼,第一个去吓的就是袁修,吓死那龟孙!
那是赵显能拿出来的最大最好的筹马了。
她本是从四品按察使参议赵显的侄女,老子娘死得早,十二岁就跟着赵家这当官的叔父讨糊口,算是寄人篱下。叔母李氏出身高,是刑部左侍郎嫡长女,老泰山提携着乡绅出身的半子赵显一起当到按察使左参议,刑部和按察使也算对了口。
红杏出墙,不顺父母,反纲乱家,不安于室….
到底没如愿。
赵檀生安常守分,从不超越密查。等她晓得时,两家连礼金都商定好了,赵檀生悲忿填膺,却如无头苍蝇普通,最后哀思地发明本身的死活才是她能拿得出来的、独一的兵器。
那她是善妒好强了?也一定,她和袁修做了一年的恩爱伉俪,以后的两年,同袁修恩爱的便换了人,年年换,月月换。袁修好美色,和房里的丫环都爱过一场,和巷子里风味的妇人们也谱出几曲悲欢恋歌,不算日日做新郎,却也差不离了。对此,她未置一言,乃至帮手讳饰。
同时,这也是直隶里的贵家太太、奶奶们犯了错处的首选佳地。
永宁侯府的世子袁修爱美人。庙会里隔着幔帐,瞥见了她的侧脸后便茶饭不思,日夜驰念。永宁侯夫人被缠得没体例,递出话来想纳檀生当个贵妾,李氏当然欢畅――一个四品文官家的侄女当侯府世子的贵妾,的确是天作之合,没有更合适的了!
算来想去,这段光阴算是小半辈子里,赵檀生过得最舒坦的日子了。
东岳观欢迎您。
赵檀生出嫁那日,揪着喜帕,哭得不能自已。
何如把袁修那老瘪三的脸都揉裂了,都换不来半筐黑炭。
冬去春来,长河星天。
都梁山中烟雾环抱,其山高耸耸峙,其水行波漪绿。山中藏小观,名曰东岳观,鸿钧卷烟冲碧霄,山腰有石皆书草,这是淮安府内极清雅的一个去处。
现现在大昭朝流行玄门,昭德帝推许拜一道人,自封九清先圣,设祭台、拜阵法、炼丹丸。
那婆子朝地上一跪,结健结实地磕了三个响头,一昂首看赵檀生面色乌青,嘴唇惨白,只觉这大奶奶不幸,便又诚恳诚意地磕了三个头,磕得额头都青了,这才抹了把眼角飞也似的往外走。
“不然都可惜了那丫头独一拿得脱手的那张脸。”
这是李氏的原话。
忆及那天夜里,天儿正凉,那永宁侯袁家的婆子将软轿一丢,塞给长清道人一个巨大的荷包后,便似抛弃一个烫手山芋普通,孔殷火燎地冲她拱手,“大奶奶一贯为人驯良,下头的主子都会感念着您的。今儿也实在没体例了,给大奶奶行个全福礼,也算是全了我们主仆一场的恩典。”
入了道的贵家太太还保存着昔日的风俗,洗件大衣裳赏点儿炭火用,劈半天柴火就多给三个馒头,再风雅点儿的,抄一本五百页厚的经籍能得个一小盅猪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