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长安锦年(六)[第2页/共3页]
她不说这话尚好,此话一出,穆清几乎没栽倒在地,她顾不上向长孙氏解释,扯过一名侍婢,“快去将我那车夫唤出去。”
紧接而来的,便是一阵发急,郑官意暗自猜度,遵循她那意义,竟像是要侍婢监禁了她们似的,难不成,难不成是要撇开她们姊妹,自逃出城去?
“外头大乱,纵有一副好技艺,也少不得一两件兵刃傍身。”长孙氏指着那宽刀,向侍婢挥了挥手,表示她送至阿达手中,“这柄宽刀原是我父亲的佩刀,虽非出自名家之手,却也是万中难觅一件的利刃,自父亲离世,好久未出鞘,今赠了你也不屈辱了它。快收好了便解缆罢。”
长孙氏的眼睛俄然亮了几分,一丝但愿油但是生,“我已派人飞骑去撵二郎他们,想来他们现在应还滞留贾胡堡……”
穆清缓缓地向他转过甚去,木然瞧了他半刻,垂下眼眸来,“我们这几人出逃轻易,可这满城的妇孺百姓,落入突厥兵手中,可另有活命?”
那侍婢去了一炷香的工夫,捧着一只小木匣子出去,谨慎端稳地将那只小木匣置于长孙氏面前的桌案上。
世人的目光皆集合在这只木匣上,但见长孙氏悄悄拂去匣上的浮尘,拔下发间一支细巧的簪子,以簪子尖细心挑弄了几下匣子上的小锁,去了小锁,匣子于世人谛视下被缓缓揭开,一卷微黄的布帛正温馨地躺在匣中,毫不起眼,又教人觉着它光芒四射。
长孙氏低头绞扭动手指,庞大无形的暗影沉沉地压在她的肩背上,她有力托举,却撒不开手。“我要如何做?顾姊姊,我……我当真做不到。为今之计,不过是祈求汾水大潮不退,阻横刘武周与突厥的进犯罢了。”
“晋阳城中的不过留了三二百的兵卒,若要开战,无疑是以卵击石,拿了那三二百条性命填刀头。”
长孙氏停下脚步,“顾姊姊的意义是……弃城?”
阿达接过宽刀,捧着向长孙氏躬身一礼,回身要走。穆清盯着他手中的宽刀,脑中蓦地闪过一道灵光,似是被人重重地敲了一记暴栗,一下跳起来。“阿达,阿达。”她忙出声截住他,阿达再次顿下脚步,又回到屋中。
正说着,阿达跟着那名侍婢快步进屋,方要施礼,穆清一面抬掌制住,一面孔殷地直起家子,“莫行虚礼,快挑上一匹良马,将太守府的信使追返来。马上便去,快。”
“汾水大潮能捱几日?说退便退了。”穆清扶着桌案坐下,凝眉点头。
马车一起左突右闪,直奔太守府,颠得穆清不得不紧抓车顶上悬下的丝绦抓手,一起听着阿柳的惊呼。
...r861
穆清将她上高低下地细心瞧了两圈,也向她倾过身,直望进她的目珠内,“撤除那柄宽刀,长孙将军可另有甚么遗物在夫人身边?”
侍婢呆愣地看看长孙氏,有些不知所措。“快去!”穆清厉声催促,侍婢冷不防一惊,撒开腿便往外去唤阿达。
ps:阿史那染干,就是启民可汗,也就是勾搭刘武周,集兵要围攻晋阳城的始毕可汗他爹。
穆清差走了侍婢,方向长孙氏道:“若教军中将士晓得,个个皆挂碍家人,偶然应战,军心崩溃。李公倘再引兵退回晋阳,勤王之征,便到此为止。李公也好,兵将也好,想要再振起大志,却再不能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便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