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玻璃产业[第1页/共3页]
再说了,他们将来会有甘州玻璃作坊、长安玻璃作坊这两家合作敌手,烧出来的东西还是要有点特性,能与另两家的出品有所辨别才行。
一样是器型都雅但没啥花腔的格式。
但是,长安间隔肃州足有两千六百多里路,间隔甘州也超越了两千里,这么远的路,玻璃器运畴昔,再如何谨慎,耗损也小不了。到头来,卖玻璃能得的利润就要大打扣头了。
海棠内心也能承认表叔公的定见,不过她还是感觉,玻璃并不但仅可烧成酒器或茶具罢了。玻璃器皿烧健壮些,不是不可,可这东西一旦厚重了,就会显得笨拙,也表现不出玻璃器的长处了。更别说,现在肃州烧出的玻璃,色彩还偏绿?
考虑到玻璃器皿买卖能带来的利润,谢文载担忧,不管是肃州还是甘州,都一定能留住这几个大食匠人。毕竟西北边地富户太少了,家底也有限,若想将玻璃器多卖些,卖出好代价,还是要到繁华富庶的处所去。不在都城和江南,起码也得是长安如许的大城。
据谢文载说,海西崖对此已经很满足了,感觉肃州作为一个边疆小城,能出品这类级别的玻璃器便已充足,实在不能再期望能够烧出更精彩更高贵的东西来。
她对谢文载道:“能不能用玻璃烧些文房用品出来呢?比如镇纸甚么的?”她指了指炕尾小书架上摆放的陆栢年惯用的祁连玉镇尺,“那是玉做的,但也是绿色的吧?如果把玻璃烧成这个形状,好象也不难。”
因为这类种启事,谢文载天然不能希冀玻璃作坊能出多少新款,那些学徒能学会一整套玻璃酒器的烧制体例,就已经很不错了,还能烧甚么别的东西呢?顶多是把之前烧过一点的碗呀茶杯甚么的做一些出来,一起卖给过路的商队尝尝水。如果卖得好,今后也还能持续烧下去。
肃州的作坊现在就在抓紧烧制第三批的玻璃,周三将军还表示海西崖,最好让本地的工匠学徒们尽能够多学几个器皿的款式,免得大食匠人们分开后,作坊后继乏力。过年前大食匠人们就必然要送走了。至于人到了甘州后,都司能把他们留多久,就要看都司那些人的本领了。
玻璃作坊当然不会只烧酒器,究竟上,它新烧出来的两批成品中,就有碗和茶杯。
就算长安的权贵不美意义开口摘桃子,边军的诸位将帅们也会考虑当中的丧失与收益吧?
“费极力量把东西运畴昔,半道儿上却发明东西磕碎了,岂不是白搭了工夫?这又不是金呀银的,还能收回来重新融了,只能血本无归。以是,我们得让作坊的人把东西烧得丰富一些,尽能够健壮一点,别那么轻易磕坏,不然商队的人多数是不乐意冒风险的。”那肃州作坊出的玻璃器就很难卖出去了,怕是合作不太长安作坊的出品。
谢文载看向两位老友,三人不由得笑了起来。
达官朱紫们看不上,不是另有很多中等富朱紫家么?家里有这么一套器皿在,宴请亲朋时,仆人家也脸上有光不是?这但是货真价实的玻璃器,质量都不错的。
据周三将军那边流露的小道动静,都司方面实在也有点焦急。也不晓得是谁把动静传到了长安,那边有人听闻有大食玻璃匠流落到大楚边城,仿佛也对玻璃买卖很感兴趣,找了很多人探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