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一万年太久[第4页/共7页]
罗克敌道:“臣之部属,有一总旗,姓杨名旭,脾气沉稳,办事纯熟,可当大任。”
徙燕王到南昌?然后呢?
计议已定,便是动手对于周王了,但是周王做事虽不及燕王谨慎,要找些削其王爵的罪名出来也不轻易,周王倒是在洪武年间擅自去过一趟凤阳,这是能够当作谋反的大罪,但是当时洪武天子还在,固然峻厉斥责了儿子一番,却并未穷究,现在怎好旧事重提?
黄子澄欣然道:“惟恭言之有理,今上仁孝,明知朝廷腹心之患,碍于骨肉嫡亲,却难狠下心来,我等做臣子的,自该为君分忧才是。为兄早故意向皇上建言,奈何为兄是帝师,若为兄出面,不免叫人曲解是皇上授意,惟恭可愿直言上疏?”
朱允炆见他神采发白,神情谨肃,声音也有些发硬,还道是他见了本身有些严峻,心中大为对劲,便呵呵一笑道:“先帝比朕严厉很多,真不知你在先帝面前,如何支撑下来的,不要这般惶恐,朕与你早有缘份呢。记得,你当初与杨氏宗族因为父母之事起了抵触,事情一向闹上了朝廷,当时朕在先帝面前,还为你说过持公之语。”
夏浔神采微微有些发白,毫无神采地欠身道:“是,皇上记性好,微臣当时只是殿前一名侍卫,竟蒙皇上记在心中。”
“杨旭?”
放下这份奏疏,再批几份,他便看到了户部侍郎卓敬的削藩策:“……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徊,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又系金、元鼓起之地。今宜徙封燕王于南昌,万一有变,亦易节制……,夫将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右为者势也,势非至刚莫能断,几非至明莫能察……”
凭心而论,朱允炆是真想干出一番于国于民无益的大奇迹,成绩一代帝皇伟业的,他的新政却也并非全无是处,不过不管是与朱元璋的老辣睿智比较起来,还是与朱元璋出自官方,熟知民情的经历比较起来,他都差得太远,以是很多政策,要么贫乏远见,要么就是被文臣们所蒙蔽,挟杂些黑货兜售给皇上,他却不知本相。
齐泰以为,禁止诸藩进京奔丧,收缴诸藩兵权一事,固然诸藩都遵旨行事了,但是对天子这两道行动,诸藩王心中都不免有些猜忌不定,杯弓蛇影,此时朝廷只要稍有行动,就会让诸藩明白了天子的真正企图地点,不免就会有人狗急跳墙。
夏浔跟着罗克敌走在宫中长廊下时,朱允炆正在谨身殿议政。
“皇上……,小付子……”夏浔喉头发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那两个侍卫向他客气地点点头,拖着那具尸身走了出去,夏浔扭过甚,目光追出好远。
在他一道诏令下来,很多犯法的官吏极刑变重罪、重罪变轻罪、轻罪变没罪,刑部、都察院论囚,比起往幼年了三分之二。但是与此同时,他对内宦的管束却比朱元璋在时更加峻厉,这就像朱允炆归并州县,淘汰冗员的同时,又对他以为首要的部分大肆增加官员体例一样,他的宽刑仁政也对分歧工具有分歧标准,只不过笔杆子把握在文官手里,文官们都说他仁慈,众口一词地说上一千遍,他便成了雨露均沾大家受益的活菩萨。
罗克敌一身正式官服,萧洒当中透着威武之气,见他来了,微浅笑道:“晓得你创伤未愈,不过皇上召见,但是一桩大事,怠慢不得,走吧,这就随我进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