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前线[第2页/共4页]
刘厚又一拍桌案,大声道:“大好男儿,理应如此!”说着,再度拿起笔,换过一张新纸,又重新写了一封信,不过此次不再是调兵文书,写好后刘厚将其递到茅青手中:“太守逃了,总还会有些忠勇将士留下来,而番兵势大,城中无主,这一仗他们没法打,本官着你速速返回唐楼,沿途收拢南理将士、带他们后撤青阳,来日青阳城中,你我并肩共抵吐蕃!”
封邑中赋税满蓄,出兵全无题目,但另有无数数不清的细节事情要做,随后一段时候里,封邑以内一片繁忙……十五天。
葛司马六十好几了,早都到了告老回籍的年纪了,此次刘厚决意留守青阳、与城共存亡时,还特地开出了一张功劳状赠与葛老头,这张状子一写,就意味着司马大人不再是官面人物,随后都能够走了,别的刘厚还特别开恩,允他带着统统家眷一起走,包含他两个正值丁壮的儿子和一个刚满十五的孙子。
傍晚时分,刘厚心神不宁,在厅中来回踱步,偶尔站住半晌、低头略作深思跟着又摇点头长叹一声,再度开端踱步。
就算朝廷开恩不杀他爹,他爹也会被万人戳住脊梁骨,老头子一辈子都过得四平八稳受人尊敬,临了临了做儿子的有哪能让他在受扳连、受那份罪。
从洪口沦陷的动静传来至今,已经半个月畴昔,镇西王还是下落不明。朝廷还在抽调、集结新的救兵。番兵却势不成挡,自洪口簇拥而出,山呼海啸般向东囊括而来,沿途统统南理城池,竟没有一座能在番军猛攻陷对峙过两日的。
固然葛老头平时不太会做人,不如何得刘厚的待见,可毕竟是共处几十年的同袍了,刘大人最后还是给他留了一条归路。两天前刘厚把状子和放行令交给司马大人时,老头子并没多说甚么,只是点了点头,自那后就再没见过他。
刘大人声音降落、略带沙哑:“那就一千两百人。”
当年凤凰城南理宫中的阿谁吝啬天子,平活力或者高兴时就砸筷子的弊端未改。整座封邑中,对南理最体贴的人非丰隆莫属,现在他高兴奋发也再普通不过了。
刘大人上前按住了老头子的肩膀,呵呵笑道:“莫急,渐渐说,甚么来了?”
传令让茅青去收拢残兵,不过平心而论,刘大人也真没希冀他甚么,待茅青走后刘厚仍旧踱步不断,唐楼完了,青阳就变成火线了,一座城、六千兵、抵挡铺天盖地而来的吐蕃铁骑?
没想到他还没走。
号令传下去,青阳城转眼乱成一团,幸亏城中军士早有筹办,千余兵卒分作小队扼守街头疏导百姓,一时的狼籍很快停歇、变成了繁忙。
茅青报命,领了刘大人的手令去了,挑选快马马上出城,不过他在向西奔驰一段、肯定四周再无旁人后,他一带缰绳掉转马头,不再去往唐楼而是向着南面的山区跑了下去,大好男儿终偿还是舍不得大好性命,连自家太守都跑了,他这个戋戋军士还甚么强。
但是前阵苦水关开战,王爷为了支撑火线,从西疆火线个个防区中抽调重兵声援苦水,青阳只留下最最根本的六千卫戍,余卒全被调走,至于它西南的兵马大营干脆拔营,尽数赶赴火线……青阳如此,西疆到处如此,几近都被掏空了,这也是为何吐蕃人在前后冲破两座雄关后能够所向披靡的首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