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文武试之朝堂论政(三)[第1页/共4页]
“传闻被京兆府以惹事打斗之罪关在了缧绁里。”
武后点了点头,浅笑道:“你说的很对,一筷易折,十筷成团,明白此理才气不被人欺。”
武后可贵慈爱,只笑道:“这便是了。听承平说放了一个叫甚么安眠茴香的香料,价贵不说,市坊上也可贵一觅。她那边也不见得有多少。”
说完,一人执辔勒马,一人屈身托臂将和尚扶上马来。
闻言,武三思顿时义愤填膺,道:“只恨当初未能侍立摆布,竟让姑母受了委曲。侄儿不孝,罪该万死。”说着便跪地痛哭,如丧考妣。
武三思正要辩白,却服从不远处传来一阵短促的马蹄声。
四镇丧失,亦一时波折,卿等当知耻而后勇,昂扬图强,养精蓄锐,以待机会,报四镇之仇……”
武三思心中暗笑,竟又开口问道:“大兄查了那么多文档,可知为何三十年来我朝不竭对外用兵,从不当协,而同是陛下主政,现在却不肯了?”
薛怀义听到“深种福田”,只觉裆下一热,便嘻嘻哈哈道:“说的也是。本日要给陛下开讲梵经,他日我们一起喝酒。”说着便招了招手,带着十来个小和尚,大摇大摆进了长乐门。
陛下雄才伟略,高瞻远瞩。欲举大事,必先安内。同意吐蕃之请,实乃收拳蓄势,力求求稳也。
殿内大臣们齐呼遵旨。
“不错。也是挑起本日唐吐之争的始作俑者!”
“你这是敢做不敢为?还是强词夺理?”
本来这和尚便是大名鼎鼎的薛怀义,乃武后的外语教员。
“知之?”
武三思则躬身向武后回道:“父老赐,不敢辞。何况我们做臣子的,承蒙陛下犒赏,唯有结环衔草以报浩大圣恩。”
两人停下辩论,侧目看去,只见一队四五十人各骑着马自宜辉门向东奔来。幸亏这些人都光着头,手里也没兵器,两人这才放下心来。
薛怀义面色一黯,随即又规复了普通,只自嘲道:“你们政务繁忙,哪有我这么多余暇工夫?”
“大兄是不是觉得陛下特将朝会选在武成殿,就是表示她想回绝和亲,与吐蕃开战?”
说来好笑:武承嗣之父武元爽与武三思之父武元庆乃同胞兄弟,两人与武后乃同父异母。武后在少女期间,遭到两兄长很多虐待,在掌权以后借机抨击,将两人及其家眷别离发配到海南和广西。而这两人终究都是客死他乡。彼时,武承嗣和武三思正在蛮荒之地追思中原繁华呢。
最后同意吐蕃之请,也只是陛下从谏如流罢了!若要人背负软弱罪名,那也得是由臣下背负!”
武后哪管崔玄暐的心机,只叮咛道:“礼部,数月以后即将春闱,现在天下士子云集两京,从中遴选文才优良者参与吐蕃文试。”
待这群骑士到了近处,却见为首的秃顶青年浓眉如墨,棱角清楚,端端是漂亮边幅。其身材魁伟,又举头扩胸,着一身紫色蜀锦法衣,上面八宝刺绣金光粼粼,脖挂一串上好的羊脂玉珠,明显是一个高僧大德。
武承嗣走在前面举头阔步,武三思则跟在前面默不出声。
只是当武承嗣早晨到家后,刚想批一顿乔知之,却被其递上来的一张纸条吸引住了:
“兵部,从两京禁卫及市坊官方甄采臂力雄果、弓马灼然者,三今后于禁军校场选试,出色者参与吐蕃武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