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文武试之朝堂论政(二)[第1页/共3页]
只听其道:“然朕拳拳之心,却屡为奸佞所污。徐逆固然缴首,宵小尚潜庙堂。彼者包藏逆心,图谋不轨。以尺蠖之屈,趁机攻讦,含沙射影,作暗室之谋,可谓一犬吠而百犬噪,朕又岂会不知?哼!”
“哼!分封宗室本乃让他们拱卫京师,若调至边塞导致海内空虚,你到底是何用心?”
如此拆东墙补西墙,不免一时捉襟见肘。”
随后又别具意味地问道:“武承嗣,遵循你的意义,是回绝和亲,筹办开战?”
崔玄暐却不肯接这个烫手的山芋,只好面露难色,躬身回道:“启禀陛下,两国和亲,向来都是嫁宗室女。若以外姓之女和亲,恐怕名不正言不顺。
其摆了摆手,禁止了两人辩论,其道:“武三思,他身为太子中舍人,只是侍从太子的,向来不通兵事。你和他辩白不出个明白。”
武后点头点头,表示其说下去。
“武德九年秋,太宗初登宝座,东突厥乘机发难,攻至距长安仅四十里的泾阳。彼时敌兵二十万,旗号十里,布阵于渭水之阳。而都城兵力空虚不到万人,长安为之戒严,一时京师震惊,民气惶惑。
“用心?鄙人谋的天然是忠君保国之心?而你不让宗室匡扶皇唐,又是甚么用心?”
武后见台下众臣一副服帖模样,表情也放缓了很多。
世人见武后怨中带怒,纷繁蒲伏请罪,初冬时节,地砖本已冰冷,伏在其上,更觉阴寒侵人。
武三思回道:“我朝与吐蕃之战倒霉,四镇暂失,安西都护府退守碎叶,陇右道临洮军减员八千人,河源军减六千人,安人、白水军各减一千五百人,河西道蕃汉兵折六千人,赤水军一万余人,玉门军二千人。
若能在这个时候还能够打击李氏,她毫不华侈一个机遇。要晓得李唐宗室出自陇西李氏!
太宗设疑兵之计,杀白马,与颉利可汗结‘渭水之盟’。制止我朝在倒霉前提下应战,为稳定局势、积储力量博得时候。
其便辩驳道:“当年太宗亲封陇西李氏为天下第一,长孙氏为第二,崔氏只居第三。我看不如嫁李氏女更好。”
这时,有人大抵是看清结局势,便出来为武后解难:“崔氏为天下第一姓,名至实归。人家还是指名道姓,求娶崔氏女。别的还得是吐蕃赢了比试,他们才娶获得。崔郎中不必鄙吝。”
武后听后连连点头,转头向身边的上官婉儿道:“谋事者谋一时,谋局者谋一世。崔卿可谓谋世者。”
武后看在眼里,也不觉得意。
武氏两兄弟一个是礼部尚书,文的不能再文;另个是兵部尚书,武的不能再武。文的主张打,武的虽未明白主张不打,但其意义谁能不知?这两人一唱一和,正说正有理,反说反有理,事理都让他们说尽了。
武则天见众官员窘状,表情大好,悄悄想笑:“我这好侄儿竟长了一双利嘴。”
近年来武后数次召见李氏诸王,然很多宗亲或以事件沉重脱不开身,或以身患重疾不宜行路等各种来由推委,大有听调不听宣的迹象。
武承嗣当然明白这是武后对本身刚才所奏的回应,从速带头拜倒,道:“神皇陛下励精图治,一心勤政为民,为万世之师表,微臣愧不能及!”
只见其又换了副面孔,道:“都起家吧,忠不忠的,不在言辞而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