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第1页/共3页]
诗一开首就发感慨,说只要拜别故乡、驰驱宦途的游子,才会对他乡的节物气候感到别致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故乡,或是本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占”、“偏惊”的夸大语气中,活泼表示出墨客宦游江南的冲突表情:这一开辅弼当新奇,很有本性特性。
第二联“当年人已没,本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天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间肠点。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但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并且还隐含了墨客对实际环境的深切感受。诗顶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天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烦闷难申的哀思。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墨客在写这首诗时,因为豪情充分,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不足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信赖它不食人间炊火呢?这句墨客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体味,相反地还被诬告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分辩。但是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浑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妒忌”。在如许的环境下,有那一个来替墨客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要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要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体例,蝉与墨客又浑然一体了。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此地别燕丹,懦夫发冲冠。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前人看法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远洋,东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以是墨客凸起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墨客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描述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以是这句说梅柳度过江来,江南就美满是花发木荣的春季了。
墨客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宦途得志,一向充当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阔别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表情很不欢畅。江南初春季气,和朋友一起旅游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以是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奇而思路凄清,风景美好而情调淡然,乃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当年人已没,本日水犹寒。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独占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论述一点朋友分袂的景象,也没有奉告我们送的是何许人。但是,人们却完整能够由它的内容设想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能够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要如许,墨客才情愿、才气够在别离之时不成按捺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统统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民风之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