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三十四章 转折(14)[第3页/共3页]
有附和的,有反对的,便是东林内部,提起捐纳监生时,也不是特别反对。
真的国用不敷,又当如何?
“是,臣下去以后,就与内阁构和。”崇祯承诺了派使之事,心头也是一松。诚恳说,他即位当权这十几年来,天下兵火不竭。现在另有张献忠占有成都一带,虽有老将曾英等围歼,但结果非常不佳。
他主持内阁已经几个月,多少宗大事都和本身没有干系,颜面所关,也实在要做一件实在的事,叫人赞美了。
朝野间有此熟谙,吴三桂固然投降,敕封他为蓟国公,并赐十万石粮,一千两黄金,十万两白银,一万匹绸缎的犒赏也是早就筹办好,只是并没有真往北方送罢了。
宋神宗时国用不敷,一群保守的官僚开出的药方就都是请天子节流用度,实在宋神宗和崇祯都是同病相怜,哥俩都是穿戴打补丁的龙袍,就差当裤子给外朝用了。
“二卿不必担忧。”
而出得内廷宫门,到外朝内阁四周,史可法等内阁大臣却也是听到动静,全班迎出,等马士英一至,内阁便一起揖让:“皇上请老先生主持构和,请至阁中坐。”
当初朱慈恨离京,他们已经是军务大臣,而千丁宁万叮嘱,就是要把媾和派使的事,必然要消弥在无形当中。
刚才崇祯听到各省解银,公然面色非常之好。国用艰巨的苦头,他是吃的够够的,实在不想再听到“请发内帑”这四个字了。
倒是朱慈恨万没想到,他劝崇祯不要刚强的话,此时被政敌拿来当攻汗本身的兵器,想起来,当然是哭笑不得。
但厥后皇太子极言吴三桂已经投降,然后又有多次动静传来,吴三桂确切已经剃头投降。
至于史乘上他的形象受损,那也是没有体例了。北京都丢了,恐怕史乘评断,本身的形象本来也好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