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跟着老老头,学学怎么玩儿[第2页/共2页]
“这类叫天落差,轻易透光,吸引虫爬盆跳盆。有的虫会跳上去倒挂在这孔眼处,开盆拎扣,轻易碰伤虫,并且是在肚皮上,不易发觉,上场一斗就败了。”
曾昭仪放下罐子,笑道,“王教员,我倒是想让他跟您多学着玩。”
“式样有讲究,但关头看材质和年份,老话说,虫玩一秋,罐养三代。”老头指了指李乐手里的罐子,“这类叫天落盖,没有眼儿,密封性好,虫养在内里,内里声音惊吓不了,合适静养。”
取出的蛐蛐罐,就那么摆在一张红木大案上,曾昭仪背手俯身,挨个瞅着。
“嘿,你这马屁拍的。”
“那这类带眼儿的呢?”李乐拿起一个,刻着缠枝莲纹的。
曾昭仪把罐子捧在手里转了几圈,手指在罐口摩挲几下,又弹了弹,“到明,不过是后仿,嘉靖的面大。”
“实话实说。”
再扭头时,王老头早已不见踪迹。
“客气啥。”
李乐抖抖刷子,“那这个盆款式分歧,也有讲究?”
“这也是宫里的?”李乐问道,
“大的叫铃房,小的叫水盂儿。”王老头把凳子拉倒李乐身边,捏起两个说着。
大小不一,凹凸分歧,有雕花也有光板。
“吨吨吨”,一口干完,这才舒坦多了。
“也都是明清的?”
“那这个水盂儿就是喝水用的了?”
念珠在王老头手里翻来覆去转了几圈,又戴上花镜瞅了。
李乐盯着画案上摆的十几样小琐细,恍忽了一下。
“北罐稍显粗糙,壁厚,形状单一,斑纹少。但是因为壁厚,养虫隔音好,适应北方气候,日夜温差,湿度颠簸......”
正说着,袁老太太插话道,“士乡,给孩子说这些做甚么,都是些玩儿的东西。”
“这有甚么。小子,古物这东西,别想的那么金贵。普通拿放,坏不了。”
“对。也叫水槽。”
零零总总十几样,小玩意儿,但是透着做工的精彩和富丽。
李乐从里屋出来,袁老太太端起一个已经缺了口的珐琅茶缸递过来。
把罐子递出去,李乐又重新把家具原样摆好。
“对。”
喘口气,李乐一哈腰,把一个个蛐蛐罐捧了出来。
“洗去积灰污渍以后,在阳光下停止下暴晒。等晒到瞥见盆底发白了,再把盆放在阴凉通风的处所。等玄月十月玩虫的时候用。”
“我这里还是南盆居多,姑苏陆慕镇的余窑、御窑和庙前窑三处产地为上。南盆还分阴盆阳盆。”
王老头坐在一旁,给解释道,“这类洗濯叫浴盆。每年的伏天,立秋前的一二个月摆布,就要洗濯一次。”
“王教员,这澄泥盆可少见。”
“感谢奶奶。”
“老爷子,都拿出来?”李乐叉着腰,额头见汗,手一点墙角。
想了想,把念珠还给李乐。
玳瑁的探筒,老鼠胡子做得探子,给蛐蛐称重,金丝楠做的戥子,玛瑙做成的食板。
“那这些小玩意儿又是啥讲究?”李乐指着脚边有大有小,从罐儿里取出来的半圆形的东西,青瓷的,紫砂的。有的有盖,两端通,有的没盖,两端堵。
这是多信得过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