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七章 行路读书[第2页/共3页]
此番苏冀要随驼队往安眠行商,带上了很多册本,以便路上习读,却也笃守律法,没带理工类课本。
老百姓吃饱肚子,才故意机读书识字,如果大家丰衣足食,刁民天然愈来愈少,顶多如后代中原般,冒出少数民犬公知圣母表,无伤风雅。
兰姿外贸,主营大汉与安眠互市货色,品项虽有较大限定,却皆是利润极高的豪侈品项,故赢利颇丰,源源不断的向大农府交纳高额商税,故官府依着章程,每岁皆可赐与该商团呼应数量的归化名额,供其归化外籍的掌事或匠师,申报并通过官府核鉴者便可册籍。
雍凉畜牧更是大量豢养,以售卖给商贾取利,近年已成为牢固的进项。
营工商学的民风终归更加开放,更加合适苏冀。
太常府更将此番圣谕编列入《汉帝语录》,宗正府亦将之撰入刘氏宗册,可为后代祖训。
虽说父母双亲还是活着,他此举有不孝之嫌,心中非常惭愧,然他久居汉境,深知得汉人认同之难,说汉话只是最根基的,行汉礼和书汉隶尤尚不敷。
实际上,他更加自家宗子遗憾,苏冀自幼聪明,如果早些归化入汉,进入官学就读,将来无疑会有更好的前程。
当今悔之晚矣。
退学者,不是豪商富贾的后辈,便是各大商团派去学习学习的掌事们。
虽说当今大汉的适龄孩童皆可入官学就读,然年事偏大者,终归没赶上官学大兴,朝廷和各地官府皆在鼓励百姓识字识数,多有开设甚么扫盲班,遣教书先生为有闲暇且成心学习的百姓讲课,不但分文不取,且还管饭。
苏博,这是阿苏谢特地请总掌事为自家小儿子改的汉名,希冀他将来成为博学之人。
不幸天下父母心,宁肯倾尽家财,殚精竭虑,也要为自家孩子追求最好的前程。
尤商贾在境外私行兴建管束类工坊者,不但涉案之人枭首夷族,涉事国亦将遭汉廷重惩。
阿苏谢是甚么跟脚?
长安学区内,除却黄埔军学和政经官学,另有长秋医学、师范学馆、匠工理学和营工商学等诸多学府。
天子陛下曾言:化外蛮夷,不通教养,当以汉学鼓起文教,使其知我中原礼节之泛博,文蕴之赅博,方心向汉室。
过往的户籍卷宗得翻找,书吏在窜改前,还得叨教户曹官,可不似后代中原,可停止电脑功课,网上签核。
廷尉府和大农府则公布呼应的律法和政令,且垂为定制,供先人依循。
朝堂公卿皆深觉得然,齐颂陛下圣明。
不但诸多藩属国,便连安眠和巽加两大国,大汉与之签订邦约时亦是明定,若呈现近似景象,须准予各驻外使馆的汉军在其境内抓捕孽贼。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虽经常细雨纷飞,却不寒凉,反是沁着暖暖的春意。
耗赀虽是不菲,然朝廷和官府出得起,也舍得出,加上少府和长秋基金每岁也捐出大量善款,供全民扫盲之举专款公用,全不在乎少数只想蹭饭的刁民占了便宜。
大儿子在改册汉籍时,也是改了苏姓,唤作苏冀。
大汉臣民亦是赞美天子仁德,大家敦守笃行。
一起行,一起学。
当今尸骨不再,腐朽的木架却还是耸峙于细雨轻风中,似在警省世人。
大汉夙来正视户籍轨制,就学、参军、入仕、迁徙乃至购买田宅,官府皆要核鉴户籍,可不是只看姓名的,过往可有功劳,可有劣迹案底,皆是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