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赵家前缘[第2页/共2页]
夺嫡之争,一贯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若行差踏错一步,或许就是万劫不复。
天子子嗣不丰,四皇子以后,隔了好久才又有了一个小皇子,且生来体弱多病,更不成能参与储位之争。
顿了顿,宁安又道,“若传言不实,容家女人和状元郎当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毫不会因为茹儿的言语变动情意。再者,四侄子被你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也不成能欺朋友之妻。”
三皇子的母妃,是个文官之女,母家权势不盛,自大入宫前是个名满都城的才女,从小就对三皇子严加管束,望子成龙。
宁安的话,既有对赵国公的经心信赖,也有对自家长远之计。
最后,姜询撩开衣袍,对着赵国公行了见师之礼,“先生大恩,门生长生难忘。”
“上善书院的山长是我的同窗旧友,有此信,他会替我持续教你念学。”
而后姜询到青州游学,结识了平生知己迟不归,便是后话了。
三皇子已短命,太子比二皇子年长很多,再然后便是四皇子姜询。
宁安闻声赵国公的话,也是一愣,她长在后宫,又早早出嫁,和这个侄儿打仗并未几,更熟谙的是他的母亲,惠嫔。
但宁安信赖本身的夫君,看人毫不会错,既然迟早自家都要站在四皇子身后,那不如通过女儿的手,先向四皇子结下一段良缘。
宁安本也没多想,听赵国公如此一提,才想起从那以后,仿佛姜询就更加奸刁,垂垂地在宫中也有了不学无术的名声......
他扶起姜询,只留下一句寄语,“极力而为,殿下前行,绝非独木。”
收拢思路,宁安看向赵国公,见赵国公一脸深思,“夫君,你可有甚么设法?”
“我看了他的书册,竟然备了两份,一份胡乱涂抹,一份笔迹工致,不但记了我所言,还附上了本身的观点和题目。”
赵国公对姜询,除了赏识他的操行,另有姜询现在还不懂的厚重期许。
二皇子将对太子的不满全数加诸在姜询的身上,日日刁难,长此以往,便是姜询故意向学,也只会被这些肮脏之事淹没。
如赵国公一党的中立派,被牵涉此中是迟早的事。
若没有赵国公暗中互助,他或许此生都没法实现此愿。
天子本就对这个四儿子没甚么希冀,不过是看在他母妃是后宫妃嫔中可贵文静的,才肯费些心机。
宁安公主不止一次,听自家夫君对太子和二皇子的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