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儒道之辩[第1页/共4页]
不过,他的身子,终还是没有挪动分毫!
如果袁青杞现在窜改了态度,成为儒家的拥趸,那徐佑实在也不介怀背叛到道家的一方,学学庄子的口 活,逞一逞舌辩之利。
“以是七郎也必然不知,衡阳王的王妃本是会稽贺氏之女,身材一贯安康,可仅仅嫁畴昔一年,就面如干枯而死……”
“这个题目的答案牵涉到的东西比较庞大,我不想信口胡言来骗七郎,以是,还是不答为好!”
徐佑恍然大悟,怪不得袁阶会毫不踌躇的回绝安休远的提亲。本来觉得是为了他与海盐公主的阿谁传闻,但此时细心想想,传闻毕竟只是传闻,以袁阶的城府,尚不至于因为一个没法证明的传闻就对一名圣眷正隆的皇子避若蛇蝎,此中定有更深一层的来由。
听了袁青杞的话,才晓得安休远还做过这等没法无天的下作活动。在楚国好男色没甚么,乃至都不算缺点,但好男色好到连贺氏的女郎都敢虐待至此,导致红颜薄命,真是无可救药!袁阶必定是因为贺氏女的悲惨遭受,宁肯和一贯看不起的江东本地世族徐氏联婚,也要断了安休远的动机!
作为在另一个时空长大的人,徐佑是典范的无神论者,也没有果断的宗 教信奉,之以是对儒道的经义体味颇多,只是身为汗青爱好者的本能罢了。以是别看他站在儒家的态度上,跟袁青杞回嘴道家的不是,实在内心深处,却一定感觉如许的争辩有甚么崇高性,只不过顺着对方的话头,聊作谈资罢了!
“既然别人尽死,齐小姬又不知所踪,安休远必定三缄其口,毫不会再提起此事,会稽贺氏更是不会说。如此隐蔽,那袁公是如何探得这件事的详情?”
……
袁青杞笑着反问道:“那又如何?天下玄学昌隆,既谈玄,又怎能不读庄子?”
“齐小姬天然不会束手待毙,在安休远面前颇多谗讥。厥后有一日,安休远喝多了酒,和齐小姬等人行轻易之事,恰好被贺氏女郎撞到,言语激愤了些,竟引得安休远大怒,令齐小姬和其他娈童当众奸 淫了她……贺氏女郎出自诗礼簪缨之族,如何受得了这类欺侮,当晚就吊颈而死。过后,安休远为了袒护丑事,将当日统统在场的娈童和奴婢全都杖杀,只要齐小姬因为恩宠未失,得以保全一条性命,却也没法再留于王府,拿了犒赏的财帛,今后流落官方,杳无所踪。”
这句话是庄子思惟的精华和底子,简朴点解释,所谓至理正道,就是回归本心而又适应天然的真情。
袁青杞的语气俄然又变得调皮起来,道:“此话有理,不,是大大的有理。比如关于你的谍报,放在案头足有三尺高,可几近没有一处是精确的……既能布局杀人,也能挥毫写字,更是出口成章,文采斐然,那里是谍报里说的那样粗鄙不堪?”
徐佑身子剧震,望着青绫布障,眼中尽是不成思议的讶然,过了好一会,才回过神来,道:“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三娘本来信奉的是庄子……”
呃?
“再说回七郎刚才提到的仁义,”袁青杞轻叹道:“自三代以下,天下滚滚,礼崩乐坏,儒家以仁义相鼓励,吼怒驰驱,但是这恰是‘以仁义易其性’,形成了秦汉以来的动乱不安,再也没法重现三代的腐败乱世。小人以身殉利,士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贤人则以身殉天下,可名利、家国和天下都不过是千仞之雀,只要这不失赋性的生命,才是隋侯之珠。以珠殉雀,何其矫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