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洋务[第2页/共2页]
接下来议第三件,也是这天最后要议的一件大事,筹设银行。(未完待续。)
别人能够沉默,醇亲王却不能不说话。他本来是同意兴建铁路的,但客岁预备由神机营出面,借洋债制作西山至芦沟桥的铁路,专为运煤之用,不想为言路大攻,因此有些畏首畏尾,此时为李鸿章的话所冲动,不由得又慨但是言,表示支撑。
“请王爷先看。”李鸿章跟奕劻客气。
我现在要请大师问一问福建的京官,是有电报好,还是没有电报好?记得倭文端为同文馆所上的折子,恭引圣祖仁天子的垂谕:”西洋各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觉得’圣虑深远,虽用其法,实恶其人‘,这是倭文端的断章取义!
独一成来由的是,要掘平很多宅兆,坏了人家的风水,但是为了富国强兵,也就顾不得那很多。
拿陆路电线来讲,万里音信,瞬息可通,有事照应矫捷,无事可便商贾,本日之下,阿谁敢说不该创办电报?但是当时就有人对峙觉得不成,福建百姓,始而呈阻,从而窃毁。
刚念到这里,李鸿章笑了出来,是成心笑得声音极大,表示他的愤激和鄙夷,“这些拿写大卷子当经济学问的翰林名流,我可真服了他了!”
夷之欲于中国开通铁路,蓄念十余年矣!今中国先自创之,彼将如法而行。许之则开门揖盗,拒之则启衅兴戎,其害四。
中国可恃以扼要据险者惟陆路,广开铁路,四通八达,关塞尽失其险,中国将何故自主?其害五。
如谓便于文报,查火轮车每时不过行五十里,中国告急驿递文书,一日夜可六七百里,有速无迟……。“
只是他也不肯公开获咎李鸿章,以是想了个油滑的体例,关照军机章京,检出旧档,将言官反对铁路的折子,作成一个抄件,此时取出来扬了一下说:“这是客岁秋冬之交,言官的群情,请李中堂过目。”
但是亦仅是表示支撑罢了,“铁路之利,局外人见不到,那些群情亦听不得。”话虽如此,他却作不得主,“这件事,我看要奏请圣裁。”
连他都没有定见,旁人天然更不会有话。因而顺次在这个奏稿上署名,表示同意。如许一件大事,就很顺利地定议了。
“我已经看过了,七爷是总理全局,北洋归你专司其事,你得细心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