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殿堂争论[第2页/共3页]
樊子盖手持玉圭,面无神采道:“高句丽距我大隋数千里之遥,间有大洋隔绝,需得跋山渡水,绕道辽东。而雄师远征,悬于境外,凶危莫测。一旦有疫病滋长,又或天灾阻道,臣恐江山动乱。兵法有云,未虑胜,先虑败,臣请陛下思之。”
苏威本不同意杨广东征高句丽,可心知这位不爱听人谏言,故而哑忍至今,只是杨广要亲征,苏威是千万不敢同意的。
“征讨高句丽一事,确是势在必行!”
“正因记得,才要劝谏,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隋文帝无法,又因高句丽王上表赔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因而顺势罢兵,待之如初。
只是他语声未落,这殿内就传出了一道衰老雄劲之音:“陛下!臣觉得,陛下亲征一事,仍需商讨。”
便是陛下即位,扫平四方以后,其王高元也还是野心不死,不遵籓礼放肆不臣,两年前更欲暗结突厥为援,阴图叵测。似此等狼子野心之辈,若不严惩,我朝四方恶邻,不免效尤。且此国窃居之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更是我中原旧土!故而高句丽之征,势在必行。想必诸位同僚,并无贰言?”
而我朝如欲俭仆民力,就正该一鼓作气,将高句丽一举荡平才是。一旦战事拖延,只会倍增耗损,与樊尚书俭仆民力之愿相反。再如陛下,觉得臣见知陋劣,不敷采信,那何不问问在场几位兵法大师?”
“圣君之言过分,卿爱我,怕是不肯言朕之非!”
各地百姓,特别山东山西与河南一带,早就不堪重负了。
不过随后,世人就再偶然存眷这位。一句声质明朗,语声铿锵之音,自来众臣以后响起。
这位陛下能够看到的,也永久只是巍峨的宫城,笔挺的御道,壮观的运河。
插言之人,恰是御史大夫裴蕴:
裴蕴才又微一振袖,朝着杨广一礼:“可诚如唐国公之言,高句丽虽是弹丸小国,民不过四百万人,可近年国势日渐强大,又有契丹,靺鞨等族为其羽翼,毫不成轻视。
殿内世人闻言,都毫不料外的,把目光齐齐投向火线的民部尚书樊子盖。
但是豪门之臣多奉承,上面那些卖力修建东都,督造运河之官,为巴结圣意,追逐工期,对役丁各式催逼,全不吝性命。
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则紧随厥后,声如洪钟:“陛下百万雄师,旗号蔽空,此等出师,亘古未有,再有我军兵精粮足,军甲东西远胜那高丽小国,待挥师而至,那弹丸夷蛮必望风而靡!有何风险可言?”
他说到此处,又用压迫性的视野扫视殿中,见世人都神采冷静,都无言语。
“自先皇年间,高句丽便北联突厥,南通陈朝,怀虎狼之心,窥我大隋国土,更控契丹,靺鞨二族为己用,为祸北疆,犯境达二十七次,搏斗边民十余万,使四海不得清平。
那御史大夫裴蕴,却在这刻出列,神采不满的说道:“高句丽之征,朝堂以内早已争议多次,早有结论。陛下的出兵诏令,也在大业七年,就已收回。二位莫非是要陛下,自食其言吗?这收回的圣旨,莫非还能收回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