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历史军事 >浮生・宣华录 >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三章[第1页/共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时遇廖公公气喘吁吁,迎头来报:“北面墙薛侍郎掀了鹿太保的帽子!”孟昶闻讯若惊,领着仪仗便直奔北面墙去。

入史之谓不朽?秦皇焚书柬,汉武黜百家。六朝忙更迭,新王篡旧史。

画面居中当是四人周旋于一顶冠帽。夺帽者,薛澄州“薛侍郎”是也,因唱《浣溪沙》词立名天下。本为河中人,幼年进士入蜀,才调出众,任职侍郎。却因恃才傲物,贱鄙别人,止步侍郎之职。适逢花朝佳节,携十九首当选《花间》小词弄笏入朝。而当“对劲洋洋”赶上“趾高气昂”,自是不入法眼,言语间不觉上了手,一把夺了鹿太保的冠帽,这便为《西蜀文臣夺帽图》开了卷,掠了影。

啊哈,原是躲在画面居右,竹简堆背面去了。竹简扎捆均匀,且以青麻镶边,效古卷堆叠之法垒若小山。小山旁一人倚着,伙而分歧,佯装睡去,其名徐光溥,博学善诗之人。一人单独立着,这便是鼎鼎大名的赵崇祚,顾命大臣赵廷隐之子,都虞候赵崇韬之弟,字弘基,官至卫尉少卿,曾受命编选《花间集》,遴选十八家蜀中文秀五百首入集,却始终未录本身一首,其公心可鉴,非常人能及。

双子星光焰万丈众小鬼花间跳梁

劝说一旁主持公道者为毋昭裔,广政三年(940年)受命分判盐铁,次进左仆射,位兼宰相,人称“毋相”。毋相博学有才名,精经术,喜诗书,“堆秀”一议便是由其主导,本意借“花朝”之期,以《花间》为序,邀蜀中文士会聚痛饮,成绩一段嘉话。谁料饮宴未开,便入了这“文人相轻”的怪圈,实乃始料未及。

龙船驶离了池心,缓缓在水面飘零。孟昶沉默不语,难堪了掌舵的梢公,不知将这舟楫摇往那边去。辛宫娃大胆做主:“有劳船官摆渡‘人间’!”孟昶斜瞥了一眼,辛娃子紧着低头点头,所幸未有斥责。

孟昶仪仗驾临,一幅群雄并起的升腾之景忽如帛画般定住,沸腾之声亦突然固结。

口传之谓不朽?哀生之斯须,人寿偶然尽。三世而易代,终向无人知。

而观眉眼之人,虽欧阳长笛、鹿太保、毛司徒、阎处士之流亦有可圈可点之处,若较红泥墙上既刻之“双星”,又确乎遥不成及。

北面墙居牙城偏北,初为宫城高墙,因永平五年(915年)失火遇焚,墙上危楼尽毁,乃于旧宫之北营新宫,建夹城。而后造内门,使夹城与宫城通联,遂令墙体骤降,而墙之用日衰。近年来,朝臣屡有参奏,谏言摧毁以畅顺,然亦有阻谏而保存者,固久悬而未决。自彭氏芊娘领命重修后苑宣华之日,前朝诸文臣联名上奏,取唐墨客杜牧赞春光“秀成堆”之句,改名北面墙为“堆秀墙”,意欲撷取蜀中文苑之精华,雕刻于墙,重放光辉。

孟昶含笑:“朕觉毋相之言甚是可取!众卿觉得如何?”

韩琮?莫不是吟咏《柳条诗》“何必思惟千年龄,谁见杨花入汉宫”而为蜀中青少竞相摩效之人?此人传闻不喜交友,此时晃眼亦未见踪迹。

李国史附议:“当朝之精英,不管官职大小,只重文史功高。”

卫尉少卿赵崇祚补奏:“非独刻《花间》一家之言,乃容当朝文史金句与佳篇。”

唯精力谓不朽。丽华去存质,融入民族魂。风骨气神韵,生而俱有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