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历史军事 >方剂杂论 > 第135章 五皮散

第135章 五皮散[第1页/共9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服从】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临江诊籍·甲辰年蒲月廿三》

生姜皮曝晒于中午骄阳:"《本草崇原》'日晒取天火之阳',曝后辛散之力倍增。"

更漏声尽时,坊主启紫檀医匣,取仲景未刊手稿:"观其皮水篇眉批'利水毋忘气化',与我辈用五皮散暗合。"泛黄纸页间,似有光影流转,汇入当今医案。

茯苓皮将菌核置于松木蒸笼:"一蒸用寅时露水,二蒸换中午井华..."蒸至第九遍,菌核竟透出虎魄光芒,"此谓'九转成丹',化燥烈为温润。"

王某,男,35岁,守兵。戍守边关三载,面肿如覆碗,手足皲裂渗黄水。查:舌淡紫苔白滑,脉沉紧如弓弦。触其肌肤冷如铁石,呼吸间白雾固结。

【方解】茯苓皮甘淡性平,专行皮肤水湿,以奏健脾渗湿、利水消肿之功,为君药。大腹皮行气消胀,利水消肿;橘皮理气和胃,醒脾化湿,同为臣药。生姜皮散皮间水气以消肿;桑白皮肃降肺气以通调水道,令“肺气清肃,则水自下趋”(《成便利读》),俱为佐药。本方为医治皮水之常用方,因其药性平和,亦可用于怀胎水肿。

茯苓皮展开《医贯》脾肾篇:"赵献可云'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初病治脾如疏渠导流,久病温肾若日照冰消。"

桑白皮折枝插于药圃,来年春发新芽,叶脉竟呈《难经》三焦图纹。陈皮埋橘核于冬至,三年后结出金纹蜜橘,正如《本草乘雅》"地气蒸腾,药性自殊"。

墨迹渗入松木匾额,纹路如三焦水道。

陈童,6岁,食积致肿。查:指纹紫滞过气关,腹胀如鼓。

子时正,撬齿灌入药汁,患者俄然剧咳,吐出黑水半盂。桑白皮按诊右寸:"脉如转索稍缓,《脉经》谓'紧脉去者生'。"

桑白皮剖开桑枝,淡黄木芯排泄清液:"《修事指南》云'桑白皮取东南枝,蜜炙缓其寒',此枝朝阴而生,需更加蜜炙。"

更漏声碎,药坊檐角的青铜风铃在夜风中铮鸣。茯苓皮正校注《金匮要略》皮水篇,忽闻坊门轰然敞开。药童踉跄奔入,蓑衣滴水成溪:"西街张屠户危矣!前医予五苓散,现肿势漫延至腹!"

《黄帝内经》自行展开至"汤液醪醴论",素问篇朱批:"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此中,镵石针艾治其外。"茯苓皮执松针点向五皮散方:"我辈以皮行皮,正如镵石之轻锐。"

桑白皮从屏风后转出,素白襕衫上桑叶纹路随行动轻颤,三指搭于患者右寸:"脉濡滑如絮浸水,此非纯真皮水。《景岳全书》云'水气上逆,凌心犯肺',观其卧则喘甚,乃水饮射肺之兆。"

周氏,女,58岁,渔妇。双下肢浮肿三月,晨轻暮重,脘腹胀满如裹湿棉。现症:入暮则肿势上延至膝,卧则喘促倚息,纳呆泛恶,小便缺少如浓茶。查:舌淡胖边有齿痕如锯,苔白腻如积雪未化,脉右关濡缓似腐木沉水,左尺沉细如丝。前医用五苓散三剂,反增呕恶,吐出净水半盂。

茯苓皮四钱(君) 大腹皮三钱(蕲艾炙臣)

生姜皮从灶间转出,周身辛香裹挟着水汽。他执起前医方笺嘲笑:"猪苓、泽泻如开闸泄洪,然河道淤塞——"忽将五苓散药渣倾入水盆,见其敏捷沉底,"《医学心悟》云'治湿倒霉气,非其治也',此方缺行气之品,反伤中阳!"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