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汉学泰斗[第1页/共10页]
实在清朝官方科举,并未直接承认汉儒,官方言及科举,明文称四书要遵守朱子集注,五经也有对应的理学注解,初期圣祖康熙帝在位时,更是大力推行理学,故而清朝中前期,宋学占了绝对支流。可清朝进入乾隆期间,一方面宋学实际垂垂僵化,学派后继乏人。一方面官方又有惠栋、戴震等人,倾毕生之力于经籍当中,将汉唐学者之言,一一重现天下。后学听惯了理学之语,又眼看理学一派抱残守缺,天然轻易心生逆反,眼看另有一派汉唐先贤,言语和宋明学者多有分歧,却更加靠近孔孟,便垂垂接管了这类“汉学”,理直气壮地和宋学停止对抗。乾隆前期,朝廷以外,汉学学者职位已然越来越高。
戴震所言,乃是儒家学者中常见的“天理人欲之辨”,实在非常庞大,为了讲学,已经讲得非常简易。但阮元这年毕竟才十一岁,对于这些深切的事理,也很难了解多少。只觉戴震讲的这些,言辞简明扼要,却又引经据典,极有压服力,起码要比所谓“宋儒”、“宋学之人”要强多了。
“这顿时射箭,要比步射更难些。但元儿需记着,上臂的力量如果非常,下盘的力量便是二非常。下盘不稳,箭便射得不准。”阮承信在顿时本身一边说着,一边树模。树模结束,便让阮元上马,本身牵着马缰,让阮元放心熬炼。
白面人道:“鄙人阳湖孙星衍,字渊如,那位兄台是阳湖宏亮吉,字稚存。我二人听得东本来生克日南下,便慕名前来,想得先生指导一二。不料这扬州米物甚贵,多花去很多钱。这不,我二人首犯愁如何归去呢。”宏亮吉也对阮承信行礼。
本来戴震年青之时,颇好扬州风景,便一度来到扬州,在书院主讲许慎、郑玄之学。所主讲的处所,便是这安宁书院。当时朝廷派来扬州的两淮盐运使名为卢见曾,是个好学爱才之人。听闻戴震在此暂住,便备了厚礼,请戴震到盐运使衙门做了数月座上宾。
“爹爹,孩儿……孩儿会尽力的。”阮元听了祖父故事,仿佛也是深受打动。
安宁书院就在扬州旧城,从虹桥一起南下,进了镇淮门一向前行便到。阮承信一行用罢午餐,便赶到书院门前。只见书院一带,已集合了数十位墨客,四周另有连续赶到的。问得门卫,只说主讲尚未到来,阮承信一行算来得早的,也及时找了好位置,筹办一睹大师风采。
戴震讲儒家这“理”字,说话简易,详加申明又不失根据,阮元听了,垂垂佩服。又听戴震缓缓道:“这‘理’字字义虽多,但纵观上古经籍,仿佛并不常见。各位之以是感觉常见,实乃宋儒言‘理’之故。可宋儒又是如何说的呢?‘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按宋儒这般说法,这‘理’自天而出,自人有了心,便存于心中。可究竟是否如此呢?后学冒昧,自发这‘理’本在民气以外,是人看到天下万物,才了然这万物之理。”
但所谓“实学”,本身包含万象,详细到每一件事物,又有分歧的做法。在儒家典范研讨方面,顾炎武曾多次停止考据,以申明词语本来之意。进入清朝中期,学者多推许顾氏,一时考据之学大盛,乃至有较为激进的学者,为了考据一个词语的原义,竟然要找遍先秦两汉的统统传播著作。不过这个时段的上古作品,一共也没留下多少,不然学者们便是穷尽平生之力,恐怕也看不完那么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