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五章 最后的抉择[第2页/共7页]
“我不能只顾着我一小我的性命啊?”阮元也向他苦笑道:“此次我来北湖,就只带了几个小孙儿,书之、孔厚、涧芳、恩海,他们都还在扬州呢。都是一家人,留下他们在扬州担惊受怕,我却一小我在北湖安享承平,如许的事,我……我不忍心啊?”
“额娘,媾和之事,儿臣自有计议,额娘还是先归去吧。”道光又向太后劝道。
“皇上,王中堂说得没错,这国度版图之事,你不该该等闲言弃啊?”不想这时太后听闻道光企图放弃香港,也从寝宫特地赶到了勤政殿中,见了道光,太后便即言道:“皇上,老身年纪也大了,本来朝廷政事,老身是不该过问的,这二十二年,老身也从将来过勤政殿一次。可现在已不是平常的外廷议政之事,这媾和一事,事关朝廷社稷,事关大清的底子啊?皇上,国度国土,尺寸不成与人,这个事理你应当清楚啊?国朝建国至今二百余年,从太祖高天子起兵,到高宗纯天子一统回疆,前后六世筚路蓝缕,方有本日之版图,凡一尺一寸之山泽水土,俱是历代先祖艰巨开辟,你身为后代子孙,怎能仅因一战得胜,便即擅许国土与别人呢?”
就在阮元决意南下的同时,都城当中,一场有关中英战事结局的会商,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皇上,现在情势紧急,更何况火线雄师,一年来几无胜绩,这不是很较着吗,起码一年半载以内,我们不是英吉利人的敌手了。那既然如此,我们忍一时之辱,以求东山复兴,这有何不成呢?莫非现在文武百官当中,另有将略之才远胜于奕山、奕经二位大人,竟才气挽狂澜,在疆场上反败为胜之人吗?”穆彰阿又向道光言道。
“皇上,现在情势,即便重用林则徐,又有何用呢?”但是,身为工头军机大臣的穆彰阿,却仍然分歧意三人之议,持续向道光道:“林则徐这一年来,一向在闽浙本地主持海防,一样见效甚微,又有谁能包管,林则徐上阵督师,便必然能反败为胜啊?更何况现在漕运已绝,英吉利人船炮坚利,就算我们想要重整旗鼓,也是远水不敌近火啊?现在最好的体例,就是先认下和议,待洋人退兵,我们再重整旗鼓,为时未晚啊?”
“皇上,臣老了,臣实在没有才气再窜改甚么了。可即便如此,臣不但愿后代子孙,竟要永受国耻,竟要眼睁睁看着江山社稷残破之状啊?皇上,穆彰阿实乃奸臣,您毫不成信,香港之事,您也毫不能承诺英吉利人的无礼要求。臣此次上疏,便为遗言,就请皇上看在老臣这条命的份上,听一听老臣的肺腑之言吧!”
“无妨,我之前便有耳闻,麟总河为了加强扬州防务,也已经筹办从清江浦南下,来扬州赴援了。到时候我们就去找麟总河,让他带着我们归去,不就安然了?”阮元见袁三忧心不已,也只得欣喜他道:“我看啊,按洋人之前攻城的环境,他们就算破了镇江,一时候也不会再行动兵,如果扬州真待不下去了,我们就一起再回北湖。可现在……现在总不能让书之和孔厚他们……他们就如许留在扬州啊?我身为一家之长,莫非就如许看着家人身陷险境,却对他们不闻不问吗?”
麟庆所言“尽节成仁”,乃是阮元致仕后拜见史可法祠时所书,此时麟庆之言,便是既然道光已经让他协防扬州,那本身也只要与城池共存亡一条路了。阮元听着麟庆之语,自也慨叹,但阮元也清楚本身一家即便留在扬州,对于守城之事也帮不了多少忙。只得向麟庆笑道:“既然如此,也多劳烦麟总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