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1页/共3页]
殿试不考八股,只问策论。
“南镇抚司?”
见牟斌点头,经历运笔如飞。
顾家男人皆从兵卒起家,屡立军功却不得升迁。至代宗、英宗前后驾崩,宪宗和今上赦免很多成了“替罪羊”的勋贵武将,顾家总算扒开云雾重见天日,更因先祖之功被赐还家宅,重赠爵位。
“是。”顾卿抱拳,唇角微勾,“此事牵涉州府高低,镇守寺人、边军守将均不得免。在事情查明之前,唯有南镇抚司尚能留他。”
情面油滑,总有不得已。
因其为人刚正不阿,办事公断,少动刑狱,得寺人怀恩推举,由千户升任锦衣卫佥事。后得弘治帝赏识,更跃升为锦衣卫批示使。
一则时候紧急,二来,本地都御使并未具情上奏,他实不敢冒险。万一御史台有所连累,泄-露-动静,恐事请难为。
与京卫分歧,顾卿出身边军,祖上曾为靖难功臣。后因土木堡之变开罪,全族谪戍居庸关。
殊不知,殿试未至,北风已起。
堂上所坐之人,乃是锦衣卫批示使牟斌。
禀报时,顾卿立在堂下,微抬开端,身姿矗立,声音略显降落,却不似其人普通冰冷。
先时开口禁止的批示佥事神采发青,双股战战,恨不能时候倒转。
天明时分,书童服侍过杨瓒洗漱,顾不上用饭,怀揣杨瓒写好的手札,便要往堆栈外寻快脚行商。
事涉边疆文武和镇守寺人,甭管刑部大理寺,出来了都甭想再囫囵个出来,百分百会死无对证。
“顾卿。”
即便在弘治朝,高低连累,互通信息,乃至官官相护,仍不时存在。只不过是由台面搬到台下,阁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闹出乱子少有穷究。
北镇抚司内灯火透明,从批示使以下均是一夜未眠,睁眼到天亮。
自永乐朝以后,锦衣卫批示使多出身勋贵。如牟斌如许的草根,实是少之又少。
不到一月,戋戋一府便有百余死伤,四地合计又有多少?
牟斌执掌南北镇抚司期间,积威之深远超前任。
“保安州涿鹿县杨氏,略探听一下便知。我家四郎是甲子科举人,县内无人不晓。”
在其执掌北镇抚司期间,屈打成招少有产生,冤假错案更是寥寥无几。
两家的仇怨再不成解,终其平生,不死不休。
“你所言之事,巡查御史可知?”
李淳、程文等见杨瓒勤奋,赞叹之余,不由生出几分忸捏。当即安下心来,回房执起笔墨,用心为殿试做筹办。
批示使朴重不假,然正因其办事公断、不假私交,才更令部属畏敬。
得知此事,他并未奉告同业御史。
纵是受命监督锦衣卫的东厂,也不敢等闲和他叫板。至于东厂厂公,根基和安排没两样。稍有越界,无需锦衣卫上报,弘治帝身边的大伴第一时候就会清算了他。
此番奉天子之命,遣缇骑随巡按御史往北,查宁夏守备疏懒防备、贼来怯站之事。不想事情未了,竟还引出另一段公案。
书童大喜,见过伴计族叔,又有掌柜做保,当即取出银钱手札,道明详细地点。
纵鞑子犯边,死伤也不会这般大!
书童办好此事,方记得肚饿,连吃三个馒头才得半饱。喝了一大碗面汤,擦擦嘴,总算心对劲足。
政治再腐败,千年的官宦体系也没法等闲突破。
“安设在南镇抚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