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入官阶昌平为令升公堂百姓呼冤[第1页/共3页]
一心清正千家福,两字公允百姓安。
自来奸盗邪淫,无所逃其国法,是非冤抑,必待白于官家,故宫清则民安,民安则俗美。举凡游手好闲之辈,造言肇事之人,一扫而空之。不管布衣之乐事生业,即间有不肖之徒显干法纪,而见其科罚难容,罪过难恕,耳闻目睹,皆赏善罚恶之言,宜无不革面洗心,改除积习。以是欲民更化,必待宰官清正,未有官不清正,而能化民者也。然官之清,不但在不伤财不害民罢了,要能上保国度,为人所不能为、不敢为之事;下治百姓,雪人所不能雪、不易雪之冤。不管官方细故,即宫闱细事,亦埋头打量,有夺目之气,有果断之才,而后官声好,官位正,一清而无不清也。故一代之立国,必有一代之刑官,尧舜之时有皋陶,汉高之时有萧何,其申不害、韩非子,则固历代刑名家所祖宗者也。若不察案之由来,事之初起,徒以桁杨刀锯,一味刑求,则虽称快一时,必至沉冤没世,昭昭天报,不爽涓滴。若再因赂而行,为贪起见,辄主动以五木,断以片言,是则身不修,而可治国治民,上清官图,下安百姓,岂可得哉!间尝旷览古今,博稽别史,有不能断其无,并不能信其有者。如此书中所编之审案之明,做案之奇,访案之细,破案之神,或因秽乱春宫,或为全其晚节,或图财以害命,或因奸以成仇,或误服毒猝至身亡,或出戏言疑为祸首,莫不无辜牵涉,备刻苦刑。使非得一人以昭雪之,变言换衣,细访微行,阳觉得官,阴觉得鬼,率至得其情,定其案,白其冤,罹其辟,而至奇至怪之狱,终不能明。东风倦人,日闲无事,故特将此书之原本来本,以备录之,以供众览。非敢谓警世醒俗,亦聊供阅者之寥寂云尔。
话说这部书,出自唐朝中宗年间,当时武后临朝,四方多事。当朝有一名大臣,姓狄名仁杰,号德英,山西太原县人。
其人朴重非常,忠心保国,身居侍郎平章之职,一时在朝诸臣,如姚崇、张柬之等人,皆是他所荐。只因武三思倡乱朝纲,太后欲废中宗立他为嗣,狄仁杰犯颜立争,奏上一本,说陛下立太子,千秋万岁配食太庙。若立武三思,自古及今,未闻有内侄为天子,姑母可祀于太庙的事理,是以才恍然大悟,除了这个动机,退政与中宗天子,就称仁杰为国老,迁为幽州都督。
诗曰:备载古怪事,钦心往代人。
廉洁公道者,千古大冤伸。
狄仁杰自从父母生下他来,六七岁上,就天生的聪明。攻书上学,目视十行,自不必说。到了十八岁时节,已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并州官府,闻了他的文名,先举了明经,后调为汴州参军,又升授并州法曹。那朝廷因他居官清正,就迁他为昌平令尹。到任来,为处所上除暴安良,清理词讼,自是他的余事。
这一日正在后堂,看那些来往的公事,忽听大堂上面,有人伐鼓,晓得是出结案件,赶着穿了冠带,升坐公堂。两班皂吏会合鄙人面。只见有个四五十岁的百姓,形色仓促,汗流满面,在那堂口不住的呼冤。狄仁杰随令差人把他带上,在案前跪下,问道:“你此人姓什名谁,有何冤抑,不等堂期控告,此时伐鼓何为耶?”那人道:“小人姓孔,名叫万德,就在昌平县南门外六里墩居住。家稀有间房屋,只因人少房多,故此开了客店,数十年来,安然无事。昨日向晚时节,有两个贩丝的客人,说是湖州人氏,因在外路办货,路过此地,因天气将晚,要在这店中留宿。小人见是路过的客人,当时就将他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