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力挽狂澜者[第2页/共4页]
任立元帅之议:肃宗想让建宁王李倓为兵马元帅,李泌以为广平王李豫是宗子,将来要立为太子,若建宁王任元帅立下军功,能够会激发皇位争夺,建议让广平王任兵马元帅,肃宗服从了他的建议。
帮手肃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发作“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求访贤士,李泌前来互助。肃宗欲任命他为右丞相,但他坚辞不受,只愿以来宾身份相随。肃宗与他外出并马而行,寝息对榻而眠,大小事情都和他商讨。
李光弼出身于“柳城李氏”,祖上为契丹贵族,其父李楷洛原是契丹酋长,武后统治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与朔方节度副使,册封蓟郡公;其母李氏为燕国公李楷固之女,才貌双全,后册封为韩国太夫人。
弹压叛逆:广德元年(763 年),他还安定了浙东袁晁叛逆,保持了东南的稳定。
聪明早显:李泌自幼便以聪明过人闻名,唐开元十六年(728 年),年仅六岁的他在朝廷广招讲论佛、道、儒三教之人到宫中辩论时被保举入朝。面对唐玄宗和燕国公张说的测试,他对出“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的下联,获得玄宗赏识,被赐五匹锦缎。张九龄也对他的前程极其看好,与他来往密切,还称他为“小友”。
太原之战:至德二年(757 年),叛将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率众十余万攻打太原。当时李光弼历经河北苦战,麾下独一不敷一万的士卒,但他反对筑池恪守的建议,亲率士卒百姓于外城发掘数十万壕沟。他还采取挖隧道、用抛石车、隧道擒敌等战略,胜利抵抗叛军。终究大破敌军,斩首七万余级,极大地鼓励了唐军士气,为光复两京奠定了根本。
4. 暮年拜相及进献:
光复二京:李亨即位后,努力于光复东京洛阳与西京长安。至德二年(757 年),在回纥等权势的援助下,唐军前后光复长安、洛阳。
封王与立储:李亨两岁时被封为陕王,开元十五年(727 年)正月,被封为忠王,改名李浚,后又兼领朔方大使、单于多数护。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因遥率诸将大破奚、契丹等部落的兵马之功,加封司徒。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太子李瑛被废杀,次年六月,李亨被立为皇太子,后改名李亨。
平叛计谋打算:李泌提出了一套平叛战略,建议命李光弼驻守太原,出道井陉;郭子仪光复冯翊,进入河东,以管束叛军的四员大将,再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靠边塞与李光弼构成犄角之势,攻取范阳,使叛贼落空巢穴。但肃宗急欲光复长安,没有完整采取他的建议。
2. 平叛军功: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年),郭子仪在黄河之畔击败安军,活捉叛将安守忠。
柳积之祸:李亨的良娣杜氏的父亲杜有邻被柳积诬告勾搭太子谋反,李林甫借此大做文章,杜有邻、柳积等人被杖杀,李亨拔除杜良娣为庶人,太子之位多次遭受威胁。
总的来讲,李亨在安史之乱的动乱局势中即位,为安定兵变、稳定唐朝局势做出了必然进献,但他重用寺人等行动也为唐朝前期的寺人擅权埋下了隐患。他的平生充满了波折和应战,是唐朝汗青上一名具有首要影响力的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