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温韦[第1页/共3页]
温庭筠或作庭云、廷筠,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人。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后嗣,出身于式微官宦之家。
文学职位: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文笔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三人都排行十六,故称“三十六体”。
政治方面:牛李党争对唐朝晚期的政治格式形成了较大影响。党争使得政权在两党之间不竭瓜代,政策难以获得贯彻,人士任用不稳定,导致朝堂民风废弛。同时,牛党多次禁止朝廷对藩镇的出兵,对李党停止的诸多朝政鼎新也一概拔除,必然程度上形成了晚唐期间中心权威陵夷,藩镇拥兵自重的征象。
2. 首要人物及党派构成:
科举得志与战乱流落:韦庄成年后插手科举测验,多次落榜。广明元年(公元880年),44岁的韦庄再次落榜,同年十仲春,黄巢叛逆兵攻占长安,韦庄陷于战乱当中,还与弟妹失散。以后他开端了长达十年的江南避乱生涯,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诗词。
气势奇特:其诗圆稳饱满,感情竭诚深沉,具有较高的艺术代价。清朝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十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多矣”,郑方坤把他与韩偓、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
入蜀为官:乾宁四年(公元897年),韦庄受唐昭宗之命,以判官身份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和缓西川节度使王建和东川节度使顾彦晖的冲突。入蜀时,韦庄遭到王建的赏识。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寺人策动宫廷政变,唐昭宗被囚禁,韦庄对唐王朝答复的但愿完整幻灭,因而决定投奔王建。而后,他一向帮手王建,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诗歌方面:
题材遍及:韦庄的诗题材丰富,有对小我出身的感慨,如《与东吴生相遇》“十年出身各如萍,白辅弼逢泪满缨”;有对百姓磨难的怜悯,像《悯耕者》《汴堤行》等对战乱中群众的磨难深表怜悯;另有对汗青事件的思虑等。他的诗歌较为广漠地反应了唐末动乱的社会晤貌。
4. 影响:
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清闲公房,是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姑苏刺史韦应物四世孙。但是,到韦庄出世时,韦氏家属已然中衰,他父母早亡,家道贫寒,但韦庄自幼勤敏刻苦、昂扬好学。
文学方面:在斗争最为狠恶的期间,两党都创作了很多以歪曲、诽谤对方为目标的作品,将很多的文人卷入政治斗争当中。党争结束以后,跟着文官个人的势微,多量文人的心态由中唐时夸大济世答复的主动悲观转而变成避祸自保,促进了晚唐文学以伤感、悲观、沉郁为基调的征象。
2. 平生经历:
1. 启事:
韦庄(公元836年 - 公元910年),京兆杜陵人,字端己,别号“秦妇吟秀才”,是晚唐墨客、词人、五代前蜀宰相,花间派代表作家。以下是对他的详细先容:
相位之争:而后,两党之间的斗争首要环绕相位展开。长庆年间,牛僧孺与李逢吉结派,共同针对宰相李吉甫、裴度、李绅、李德裕等人。牛党和李党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大抵上是两党瓜代进退,一党在朝,便架空对方为外任。
温庭筠(约812 - 约870),唐朝墨客、词人。以下是对他的详细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