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马周上书进谏[第1页/共2页]
"处所吏治亦需清算。"
"爱卿所言极是!"
唐太宗搁下狼毫,案头摊着西域进贡的羊皮舆图,精密的丝路头绪在烛光下泛着奥秘的光芒。
"大师的字,真是锋利不减。"
帝王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却也藏着发明璞玉的欣喜。
"准奏!"
唐太宗凝睇着面前这个从贩子崛起的谏臣,恍忽间瞥见十八学士图中房玄龄、杜如晦的身影与马周堆叠。
他的声音带着几分调侃,笔锋却蓦地一转,将 "畅" 字的最后一竖写得苍劲有力,墨迹在宣纸上晕开,似要穿透纸背。
李德泉半躬着身子,手中的墨锭在砚台中缓缓扭转,砚池里的墨汁出现细致的光芒。
他谨慎翼翼地将磨好的墨汁往砚台中心推了推,余光瞥见天子临摹的笔迹,赶紧又补上一句:
听闻通报,他抬手表示:
"有些州县官员将朝廷的惠民政策当作敛财东西,谎报灾情、中饱私囊,客岁竟有官员瞒报歉收,致数百百姓冻死街头!"
他猛地拍案,震得砚中墨汁飞溅:
"宣。"
李世民笔尖微顿,嘴角勾起一抹如有似无的笑意,目光却未从字帖上移开:
"你啊,就会跟朕拍马屁。"
泛黄的宣纸上,密密麻麻记取数十条官员贪腐案例,墨迹深浅不一,有的处所还沾着茶渍与泥点 那是他乔装成商贩,在州县暗访时留下的证据。
"方今天下虽安,然百姓赋役沉重,如同累卵之危......"
当年恰是广纳贤才,才成绩贞观之治。
他说话间,殿外俄然传来一阵清脆的鸟鸣,惊破了殿内的喧闹。
"臣大胆建议,在各州府设立保举制,非论出身贵贱,唯才是举!"
马周重重叩首谢恩,额间在青砖上印出红痕。
马周立在九曲回廊下,玄色官袍被西北风吹得猎猎作响,手中奏折在袖中微微发颤,素白宣纸上的墨迹未干,却已渗入他数月来踏遍关中的心血。
"过誉了。"
马周声音明朗,目光却始终低垂,望着殿内蟠龙柱上的金鳞,
他顿了顿,面前闪现出街角那对捧首痛哭的父女,妇人怀中襁褓的婴孩饿得连哭泣都微小,喉间出现苦涩,
他挺直脊背,眼中燃着灼灼光芒:
"陛下,这是臣草拟的奏折,请您过目。"
当时他广纳贤才,与房玄龄、虞世南等人谈诗论书的场景仿佛还在昨日。
这个服侍了帝王十余年的老寺人,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察言观色的工夫,说话时特地抬高了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恭维。
鎏金烛台将帝王的影子投在蟠龙柱上,跟着马周踏入,那道魁伟的身影微微闲逛,似与年青谏臣清癯的表面长久交叉。
马周步出殿门时,掌心还残留着奏折的温度。
"就说关中,今夏大旱,赤地千里,可赋税不减反增,百姓卖儿鬻女者十之有三。"
"朕马上下诏,关中赋税减半,开十八座官仓放粮,再免除三年徭役!"
马周行过大礼,双手高举卷轴,袖中不经意滑落半片干枯的枫叶 那是前日在终南山,见山民剥食树皮充饥,他从枯树上摘下的见证。
"明日便让吏部拟旨,凡有真才实学者,可直接赴长安面圣!"
狼毫在素笺上游走,墨香混着冰片香在殿内满盈,他的目光专注如炬,腕间的力道时轻时重,将 "之" 字的委宛与 "流" 字的超脱摹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