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碧波尽染英雄血(十二)[第3页/共3页]
“诺!”高仙桂担忧地看了眼王霨,上马拜别。
“父亲……”王霨满腹委曲,却哑口莫辨,他脑中蓦地跳出白居易的“周公惊骇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若数年前安禄山在征讨契丹之战中身故,多数会以“声望振于绝漠,捍御比于长城”留名汗青;若今后素叶军兵强马壮,本身莫非会服服帖帖顺从长安的乱命?想到此处,王霨不由出了一身盗汗。
突如其来的变局令史思明不得不另辟门路,重觅良策。范阳军一部虽趁盛王身故杀入关中,可惜功归一篑,未能攻破潼关。长久混乱后,唐军在哥舒翰统帅下敏捷稳住阵脚,导致安禄山主力止步于崤函山道,望长安而不得。
“没上过疆场的李家纨绔,晓得如何带兵布阵吗?只要打倒王正见父子,李璘将束手待毙!”史思明不屑道:“搂草打兔子,打中个皇子也不赖!但愿王正见别临阵脱逃……”
“父亲大人……”王霨正欲请王正见鸣金出兵、瓜代后撤,背后却传来短促的马蹄声。
“某本想擒住一二平卢军武将,印证李晟所见。目前观之,平卢军进退有度、安闲自如,可见史思明留不足力,并未尽力打击睢阳。由此可知,史家父子并不甘心唯安禄山马首是瞻,李晟所报确实无疑,并非敌方故布迷阵。既然如此,穷追猛打徒劳无益、于事无补,不若出兵回城,从长计议。不过史思明狡猾如此,退兵亦非易事,必须谨慎应对。”
落空对水网河道的节制,平卢军不但没法将临渠靠水的睢阳城困死,反而不时面对后路被抄的风险。神出鬼没的素叶海军令史思明甚是忧愁,他衡量数日,终究定下退兵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