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元旦朝会[第1页/共4页]
只是这宴会很沉闷,酒不能多喝,菜不能多吃,也不能大声说话,另有官员来查抄礼节,非常拘束,很不安闲。还好李业诩在最外边,没甚么人重视到,因而放开肚子吃。
太极殿殿宇宏伟,面积也是非常之大,比后油滑宫的太和殿还要大上很多,气势上更没法比及。李业诩站的处所离殿首太远,内里的环境都看不太清楚。
一大早,大唐天子李世民在皇城太极殿接管众臣朝贺。
“陛下,臣附议,”长孙无忌出列奏道,接着又有王珪、温彦博、魏征、戴胄等表白支撑的态度。但也有表示反对,萧瑀就是此中一名,竟然和房玄龄当庭辩论起来。
统统大臣及使节们都站了起来,摆列站在大殿两边,文官站左,武将站右,各使节另站一列。
“陛下,臣奏请加大开辟南边力度,特别是江南道的开辟,另有…这是臣的奏疏。”
“药师又有何事?”李世民有些粉饰不住的笑意了,刚才房玄龄所奏之事反对之声小的出乎他料想以外。
“玄龄阐发的非常有事理,只是本日不是朝议,不做定夺,各位可有何定见能够说出来…”
也不知本日颉利是否在朝堂上。若在朝堂上听了李世民这番话又会有何感触,估计都想狠狠地上去踢李世民几脚,人家满肚子的苦水没处吐啊!
李世民也大把地夸奖了朝臣们及各藩属国使节们礼品,统统人都喜气洋洋,皆大欢乐…李靖是第一个被犒赏的人,赏礼很重。
李业诩没有新式的官服,只是穿了一身常服,站在一堆紫绯袍号衣的官员中显得非常另类。
史乘上记录的李靖入相后,恂恂似不能言,莫非都是假的?
有宫内寺人接过奏章,呈给李世民,李世民接过,装模作样的翻看起来,“你说说,为何有此奏议?”
“若要保持粮食的稳定减产,必须…”房玄龄娓娓而言,引经论据,只说了大半个时候。
众臣只得噤声退回班列。
“本日是正月月朔,又是新的一年开端。朕本日在此停止新年朝会,和诸位同贺新年,天佑大唐,贞观四年,我们君臣同心,天下大安…”
狠狠地打了人家几下耳光,乃至把人家打残了,再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好话,安抚人家几句,李世民现在就是这个德行。
还是因他李业诩这只小胡蝶的翅膀扇了几下,汗青窜改了?
李世民一脸对劲的神情,环看了身边的大臣们,“贞观初年,大臣们上书都说:‘君王该当单独应用权威,不能委任给臣下。’又说:‘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只要魏征劝朕说:‘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采取他的定见。现在胡汉一家,颉利返来,其部族首级成为宿卫官员,各部都遭到中原礼教的薰染…”
接着是各使节献上各自属国的礼品,各礼单都由礼部官员在朝堂上念出来,礼品贵重、数量多的属国使节一脸高傲的神采,而礼轻的则满脸惭愧,只感觉丢脸。
“朕本日让你们晓得环境,怎可辩论?统统人归去后考虑一番,待正式朝会后再议。”
一脸对劲的李世民走下御座,娓娓而道:“贞观元年时,关中地区闹饥荒,一斗米值一匹绢;贞观二年,天下呈现蝗灾,粮食歉收,物价也很高;贞观三年,大水残虐,破坏良田无数,百姓游离失所…朕惶恐啊。而方才畴昔的贞观四年,北疆终得安宁,年内风调雨顺,天下粮食大歉收,各地粮仓充盈,斗米不过三四文钱,百姓不再饿肚子,背井离乡的人都回归故里。四海升平,作奸不法者极少,全部一年犯极刑的只要二十九小我。大治之下,民风浑厚,东至大海,南及五岭,均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行旅不需带粮,只是在路途上取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