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官职制度(上)[第7页/共9页]
户部主管田赋、仓贮、户口等财务,婚姻等民政。
马政
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九寺,领袖称为卿。九寺的职责和秦汉的九卿类似。除太常卿是正三品以外,九卿中的其他八卿都是从三品。
以正议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柱国、赐紫金鱼袋韦琮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中正议大夫是正四品以上的文散官,尚书户部侍郎是职事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是调派,柱国事从二品十一转勋官。唐朝规定,三品以上者才气穿紫色章服,佩挂金鱼袋,韦琮的散官为正四品上,职事官正四品下,不能服紫佩金鱼袋,故要“赐紫金鱼袋”。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又一制书云:
据《新唐书·百官志一》载,凡以军功授勋者,首要按照其杀获仇敌的多少来评定其军功之大小,进而决定其勋转的授予。比方坚城苦战,功第一者,授勋三转。在两军对阵中,以少击多,杀获仇敌非常之四者,称为上获,授勋五转;杀敌非常之二者,称为中获,授勋四转;杀敌非常之一者,称为下获,授勋三转。自高宗今后,兵士建功授勋者动辄盈万。因为授勋太滥,所谓勋官,便成无用的空头支票了。
唐朝的尚书一职很首要,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就常兼任相职。
唐初以来,天子就经常请一批文人到皇宫内参赞机务。到唐玄宗时,设立翰林院来安设这类文人,翰林学士、翰林供奉由中书舍人、侍郎兼任。
国子、少府、将作、都水、军火等是五监,少府、将作二监的正副长官称为监、少监,别离是从三品、从四品下。国子监的正副长官称为祭酒、司业,也别离是从三品、从四品下。军火监领袖也被称为军火监,正四品上。都水监领袖是都水使者,正五品上。
录事参军事,定员一人,上州从七品上,下州从七品下,比判司职位要高一些。管的是纠举六曹的监察事情。
卢国公程知节(李密和王世充旧部、李世民气腹、篡位首要打手)
河间郡王李孝恭(李世民堂兄、唐高祖期间的功臣)
隋代及唐前期已有检校官。当时的检校官是在正式任命之前而暂期间理某职的意义。如贞观六年(公元623年)唐太宗以魏徵为检校侍中,那是叫他暂期间理侍中的职务,贞观七年才正式任命为侍中。自玄宗今后,因为使职、调派轨制的生长,检校官的含义就有所窜改了。当时各种使职,特别是诸道使府建功的将校,大多带中心台省的官衔,上自三公、仆射、尚书,下至郎中、员外郎、校书郎。这些官衔均称为检校官。他们并不在该部分任职,只是挂衔表示其职位之尊崇和升迁之经历罢了。比方杜甫,世称杜工部,实在他并未在工部担负过任何官职,只是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府里当参谋时曾经挂过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头衔。另有带御史台职称的,如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御史等,这类称为宪官。如元稹有一首诗,题为《送东川马逢侍御史回十韵》,马逢并不是御史台官员,侍御史只是他所带的宪官称呼,实在他是东川节度使下的一个幕职。别的,有的节度使还带“同平章事”的头衔,则称为“使相”,实在也是不问宰相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