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耶律阿保机羡慕萧何辅刘邦[第2页/共3页]
夫余立国七百余载,亡于高句丽。高句丽亡于渤海,渤海亡于契丹。这就是宁江州的来龙去脉。
“萧翁想必晓得,此时我大辽之东北边疆,势如累卵,岌岌乎殆哉?”于艮开启了忽悠形式,从不怕大言炎炎。
萧老者微微点头,貌似承认。
契丹人姓萧,就有太多含义。契丹贵族只要“耶律”和“萧”两个姓氏。
有一点倒是必定,百年来,契丹贵族日趋骄奢淫逸,兵骄将惰,文恬武嬉。还真是与不战有关。
沃淩此时已经吃完了小咸菜,这桌上有啥整齐的,尽管挖来吃,用的还是自带的银勺子。尝着味道好,就给于艮分享一勺,于艮也不回绝。
“于某乃是闲云野鹤,多年浪迹天涯,居无定所。不时普度众生,到处劝课农桑。凡有人跟随,择其贤者而教之,不亦乐乎?”于艮本来就与其间分歧,倒也不必矫饰。自带几分超凡脱俗。
“哦?这些都是上师的弟子?”萧老者公然很感兴趣,问得倒是很随便。十多个孩子服饰不异,头发不及寸,也是一景。头发实在是尘缘,剪掉烦恼丝嘛!
“天大地大,用饭最大。于某买犁头,是为让边民吃饱。吃饱以后,乃得大辽边疆靖平。”于艮一副悲天悯人的语气,乡村真穷,农夫真苦,农业真伤害……
移敌蹇?大抵是个契丹人的名字,于艮并不晓得,但还是抱拳久仰了一下。移敌蹇亦抱拳回应。这个血气方刚的年青人,给于艮的感受还不错。
源自汉人,千年未踏足中原,此处又是扶余故国,还真是靠了那么点谱的。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争……”李文士镇静地拍着桌子。
“不敢。于某率弟子赴榷场换购耕具,见一张熊皮仅得一只犁头。岂不知熊皮之可贵,边民多有为此冒死者。一则说,榷场之剥削过火。二则说,今上不知犁头之意义。”于艮感喟一声,上忧其国,下忧其民,我心慈悲。对榷场则言之凿凿,对今上虽有不敬,倒是轻描淡写,为尊者讳。
“请!”于艮举碗一饮而尽。
萧老者貌似不喜多饮,刚才调掉一碗已经很给面子了。移敌蹇也跟着李文士端起了酒碗,“上师请了!”
“先生公然赅博,某佩服!”于艮悄悄地摇了点头。这也扯得太远了吧?都扯着蛋了。哥明显是装神仙来着……
而夫余亡国后,其裔逃亡,不知所终……
“阿布卡赫赫是弟子们随口喊的,萧翁不必当真。”于艮还是提起了这个话题。
于艮点到为止,轻巧地转了话头。
相传耶律阿保机恋慕萧何帮助刘邦的典故,给两个得力部族赐姓萧氏。“耶律”与“萧”世为婚姻,契丹王后,全数姓萧,比如环球闻名的萧燕燕。换言之,萧姓是大辽的后族,多有位高权重者。
《三国志·夫余传》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
“今辽宋兄弟相称,战役百年,宋益富,辽日窘。明眼人谓之,宋以农立国,辽以牧立国。实在上述还是大要文章。农夫外向,囿于地盘,放心自足,不战则富。牧民外向,游走四方,自用不敷。遇战则强,无战则日蹙。或言之,大辽之害,始于澶渊。”于艮侃侃而谈,有种高踞天上俯瞰人家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