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最后一条通道2[第1页/共2页]
要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必须通过耐久(三大劫以上的时候,一大劫是268。8亿年)精发愤修六度菩萨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聪明)来积德、积善、集慧,也必必要七样具足方能终究修成佛:
仁钦桑波翻译了17部经、33部论、108部怛特罗,建寺108座。
很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钉上钉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经被烧毁或扔到水中,此次禁佛活动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乃至西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今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或“暗中期间”。
想一想当年惠能六祖大师给同门苦苦的追杀,一起疾走南下,最后在猎队中隐姓埋名长达十五年之久”,或许藏族的活佛才不消经历如许磨难的修习,因为他们是活佛的原身的直接转世,。
阿底峡写作《菩提道灯论》,对藏传佛教实际的生长做出了庞大进献,其弟子仲敦巴创建噶当派,同时他还是观音、度母信奉的鞭策者。
庄昌在《佛在人间》下的漫笔中就已经提到,要想成佛就必然要修六度菩萨道,藏传佛教的某一名‘转世活佛’(仁波切、**、喇嘛)纵使是到了第十五世或是三十世,实在还是同一小我,只是又换了个“色身”和人名罢了。
和尚被勒令改信苯教,不肯从命而又戒杀生的和尚被逼迫操起弓箭,带着猎狗去山上打猎,佛教寺庙内的壁画被涂抹掉后,又在上面画和尚喝酒作乐的画。
下路弘传:下路弘传指有阿里地区传入的佛教,首要人物有:索南坚赞、赛尊、洛敦・多吉旺秋、卓弥译师释迦意希。
藏传佛教的家数差别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因为其遵行的戒律分歧而分拨,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分歧而分拨,其家数差别是因分歧师承、分歧修持传授、所据分歧典范和对典范的不公道解等佛教内部身分和分歧地区、分歧施主等教外身分而构成浩繁家数,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性”。
1、吃长素食2、正式皈依佛门3、诵经、念佛菩萨名号4、发大愿(即发无上菩提心)5、修十善业6、修六度菩萨道7、必必要颠末三大劫以上时候的耐久精发愤修,终究才气成为聪明究竟美满的佛。
“因为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的凸起进献,汗青上称这三代赞普为“祖孙三王”。
赤祖德赞的兴佛办法和把王朝军政大权交给佛教和尚的做法,引发贵族们的不满,贵族们暗害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为赞普后,展开了大范围的禁佛活动。
而在西藏当代史上,也经历了灭佛,即“朗达玛灭佛,
九世纪中叶,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粉碎,即所谓朗达玛灭法,曾有一段时候(842-978)佛教沉寂了,称为“暗中期间”。
桑耶寺等闻名寺院都被封闭,大昭寺改成屠宰场,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来,因为是文成公主把释迦牟尼佛像从本地带来并使吐蕃有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说成是妖怪的转世。
密宗之修持者,亦只要白衣之居士,于各自家中,或清净山边,修讲生圆次第,以是能令密乘律仪传统,得以不竭,其他共同佛法言之:则统统三代藏王时所翻译统统之经续,以长于保存之故,是以大部分,尚能传播至今。
若一小我没有经历过磨难和窘境的熬炼,没有经历过身材和精力(身心)方面的磨砺,又怎能成为智者或贤圣?想一想当年释迦牟尼佛单独到深山丛林去求道修行,在六年的时候里受尽身材及精力(身心)、信心、毅力的磨炼及各种磨练,终究还是因为体力呈现严峻透支而晕倒在河边,幸亏让牧羊女的麋酥奶给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