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众筹开海[第1页/共3页]
对他而言,财帛皆为身外之物,甚么都比不上朱元璋的喜爱和信赖。
不过盏茶的工夫,常日里一贯深居简出的武勋们便拼集出数十万两白银,使得坐在上首的朱元璋连连点头,笑容不止。
这位年富力强的翰林院修撰此时俄然跳出来,十有八九是筹算为其身后的"皇长孙"运营了。
"但我大明国事多艰,宗室赏额数量过大,恳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诸位卿家担忧的题目,朕都想到了.."
事关宗室藩王,即使是六部堂官也要谨言慎行,以免引火烧身,谁敢乱嚼舌根子?
平常的时候,秦王所站立的位置,该当是属于皇长孙的...
按理来讲,这个恩威并施的体例,应当是朱元璋留给皇长孙的"杀手锏"才对,为何却提早公布了?
诸藩兵权太重,宗室俸禄庞大,朝廷财务捉襟见肘..
而他黄子澄最为朝中人尽皆知的"太子党",固然明知朱元璋的政令从长远角度而言乃是利大于弊,但此时也要硬着头皮,辩驳朱元璋的号令。
而对于这个窜改,最大的受害者,便是现在在东宫为太子守灵的"皇长孙"朱允炆。
毕竟是积存多年,在朱元璋冰冷的谛视下,殿中情感激昂的朝臣们前后闭上了嘴巴,不敢与其双眸对视,但不竭起伏的胸口,仍在诉说着其不甘的内心。
这突如其来的呼喝声,不但令文官们交头接耳,就连一众武勋们也是惊奇不定。
如果放在之前,他或许会因为黄子澄"忠心耿耿"而满怀安慰;但现在他因为在诏狱的所见所闻,已是不知不觉间对长孙允炆产生了些许讨厌,对于黄子澄的所作所为,也难以产生半点好感。
这些跟从朱元璋南征北战多年的武勋们,倒是很有家财呐。
"臣景传侯曹震..."
黄子澄幼年成名,曾跟在多名大儒身边学习四书五经,于洪武十八年摘得探花,深受天子朱元璋和太子朱标的倚重。
"卿家言之有理.."
除非天子心有所属,不筹算传位皇长孙了?
疏忽了欲言又止的黄子澄,洪武大帝朱元璋转而将曹爽有关于"海上贸易"的诸多观点宣之于口,并冷静察看着殿中众臣的反应。
"臣曹国公李景隆,愿捐募白银三万两。"
"臣颍国公傅友德,愿捐募白银五万两。"
这翰林院虽是朝中最为清贵的衙门,也有权传闻奏事,但修撰毕竟是个从六品的言官,此时焉敢高谈阔论?
"诸位卿家应当没有话说了吧.."
迫不及待的定下了基调以后,朱元璋便情不自禁的看向诏狱地点的方向,心中很有些感慨。
只是就在殿中世人不知所措的时候,等候好久的凉国公蓝玉便急不成耐的从步队中蹿了出来,满脸狂热的殷切道:"回禀陛下,臣凉国公蓝玉,愿献白银五万两。"
更有甚者,在语无伦次之下,竟是喊出了"与民争利"等标语,惹得朱元璋的神采,以肉眼可见的速率阴沉下来。
似是没有发觉到身边投来的各种眼神,年过四旬的黄子澄稳稳站立,朝着上首的朱元璋扬声道:"陛下高瞻远瞩,微臣佩服不已。"
这甚么环境?
可现在,凉国公蓝玉大手一挥,几万两白银就交出去了?
莫非说,那些有关于皇长孙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半晌,朱元璋略有些不满的声音于奉天殿内响起,其锋利如刀的眸子也在殿中群臣的脸颊上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