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薛国用[第1页/共3页]
微微眯起眼睛,朱由校自顾自看向辽东地点方向,口中念念有词:"巡抚王化贞不堪大用,薛卿家今后莫让朕绝望..."
与诸多"眼妙手低"的东林官员所分歧,薛国用曾长年在辽东任职,熟知行伍之事,秉承熊廷弼此前制定的诸多政策,事无大小必亲身过问。
此话倒是不假,现在建奴虽是势大,但中枢仍能有效节制辽东,那些桀骜不驯的"将门世家"还远没有登台演出的资格。
正因如此,在两百余年的鼎祚中,倒也前后出世了很多世代皆有后辈在军中任职的家属,构成所谓的"将门世家"。
在这个过程中,分兵驻守广宁的王化贞便是对峙"以夷制夷",大力招安蒙古部落,以免其沦为女真鞑子的附庸。
现现在,广宁城中最为炙手可热的"将主"当数昔日跟随在辽东总兵李成梁麾下的几位旧将的后代,此中尤以"祖家"权势最盛。
他于辽东蹉跎多年,终是时来运转,比及了一展胸中抱负的机遇。
他在辽东任职多年,与这些飞扬放肆的"将主"也打过很多交道,对于其脾气本性多有体味,或许此中不乏心机不轨,乃至于胡想拥兵自重之人。
听闻耳畔旁响起的话语,朱由校不由得悄悄点头,眼神愈发温和,这才是老成慎重之言。
悄悄敲击着面前桌案,朱由校将庞大思路缓缓收回,转而悄悄开口:"薛卿家久在辽东,却不知如何对待辽东局势?"
放眼历朝历代,这所谓的"将门世家"可都不是好词呐。
故此在万历末年,彼时髦为右参议的王化贞方才得以镇守广宁,并以招安蒙古部落之功,晋封为广宁巡抚。
袁应泰暮年间虽与经略熊廷弼共同默契,但却从无主政一方的经历,故此在广宁巡抚王化贞的建议下,直接颠覆了熊廷弼及薛国用此前制定的诸多计谋,遍及收拢蒙古流民,但愿"以夷制夷"。
在薛国用的尽力下,辽东因经略熊廷弼离职致令民气浮动的局面,竟是有所减缓。
但辽东经略熊廷弼则是以为蒙古鞑子与建奴乃是"蛇鼠一窝",不成对其委以重担,乃至不成招安收纳,以免在战时腹背受敌。
现在,朱由校想听听薛国用的定见。
自"隆庆和议"以后,朝廷与蒙古诸部的干系便是和缓了很多,此中诸如"内喀尔喀部"更是主动归附大明。
但正所谓光辉终有落寞时,纵使世袭罔替的公侯勋贵也垂垂沦为"吉利物",遑论是守土有责的边疆将士。
"朕听闻,广宁城中倒是有几家所谓的将门世家,却不知此事是真是假?"半晌,年彼苍子清冷的声音再度于暖阁内响起,使得身边的司礼监掌印心中都是为之一惊,脸上暴露了些许惊诧之色。
这广宁城附属于辽东批示都司,曾是朝廷于辽东的最高军政构造驻地,也是辽东首府。
但跟着建州女真于辽东崛起,大明与蒙前人之间本就不算坚固的盟友干系也是宣布结束,蒙古诸部固然没有随建州女真"助纣为虐",但也没有从旁互助,始终保持着作壁上观的态度。
但被袁应泰寄予厚望的"蒙古流民"并没有如愿为大明尽忠职守,反倒是在建奴雄师兵临城下之际,挑选了"落井下石",继而导致辽沈两座辽东重镇在短短半个月不到的时候内前后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