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聚讲峰][第2页/共3页]
天兵来临的夜,聚讲峰被九道金光覆盖。雷部天将手举追魂幡,正要喝令子墨就范,石坪上俄然腾起三十六道文气,化作《尚书》《周易》的竹简虚影,每片竹简都刻着"仁者不忧"的规语,如盾牌般挡住天兵的刀光。子墨站在讲堂前,青衫猎猎作响:"尔等可知,人间学问乃六合元气所化?吾非与天斗,乃与蔽日之云斗;非与神争,乃与锢心之见争。"
天兵的金刀劈来的刹时,子墨伸开双臂,护住身后的弟子。他的身材垂垂透明,唯有眼中倒映着聚讲峰的云海、讲堂的烛火、弟子们的泪痕。"记着,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话音未落,已化作一尊石像,手中仍握着那卷被仙火烧焦的《尚书》,册页上的笔墨却在发光,如星星坠入人间。弟子们抱着石像痛哭时,峰顶的连理芝全数枯萎,却在石像脚下长出新的草木:茎干如竹简,叶片似册页,每片叶子上都天然生着"仁义礼智"的纹路——这便是后代所称的"文心草",触摸者便能贯穿先贤聪明。
当代的聚讲峰下,"七政书院"已扩建成文明圣地。某个暮秋凌晨,女生小林在石像前背诵《孟子》,山风掀起她的条记本,纸上"民为贵"三字与石像掌心的墨迹重合。顷刻间,峰顶云雾化作子墨身影,向她微微点头,袖口飘落片文心草,叶片上的"知"字闪闪发亮。她俄然明白,千年之前的聪明,从未消逝,而是融入了灵山的每一寸地盘,每一片草木。
寅时三刻,子墨感到心力交瘁。他望向弟子们眼中的担忧,想开初登聚讲峰时的誓词:"愿以百年心血,换人间千年灯火。"指尖在石案上写下最后一个"教"字,墨迹化作青鸟,飞向每个弟子的眉心——那是他耗尽毕生文气种下的"聪明种",能让知识的火种在人间永不燃烧。
他解下腰间的韦编竹简,取山涧清泉研墨,狼毫在石壁上落下"格物致知"四字,墨痕未干,山风便卷着松针在空中拼出"知行合一"的纹路,每根松针都带着灵气,仿佛六合在照应他的心声。讲堂选址在三株合抱的古松之间,树皮上的虫蛀处被修成菱形窗棂,透光处可见云海翻涌,如置身瑶池。子时初刻,子墨在石案前备课,忽闻峰顶传来清越的鹿鸣,循声寻去,见岩缝中发展着七连累理芝,菌盖呈北斗状摆列,每片都映着分歧的卦象——乾卦象天,坤卦象地,震卦象雷,恰是六合赠送的"七政讲席",每株芝草的纹路都埋没《周易》玄机。
2、云阶论道:群贤毕至传薪火
行至信州地界时,群山如青铜笔架横亘六合,最高处的平颠峰高耸而出,古松如巨笔倒悬,松针间漏下的月光竟凝成诗句般的光斑,在花岗岩上拼出"格物致知"的雏形。青牛俄然仰天长哞,蹄子踏在光滑的岩面上,竟踏出个"仁"字浅痕,墨色从牛蹄中排泄,顺着石纹伸展,如活物般发展。子墨抚掌而笑,衣袂拂过牛首:"此峰当名'聚讲',正合吾传道之心。"
喜好大话灵山请大师保藏:大话灵山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若任其传道,凡人将不畏天命!"托塔天王的话让殿角铜铃乱响,天兵天将在南天门束装,戈矛上的寒光映着聚讲峰的灯火。子墨在峰顶感到到天威时,正在教弟子们辨识《诗经》中的"芣苢"。他指尖抚过石壁上的"格物"二字,俄然笑道:"所谓天命,岂在云端?在乎民气罢了。"命弟子扑灭三十六盏孔明灯,灯上各书"礼义廉耻",如北斗悬于峰巅,灯光映着弟子们年青的脸庞,比星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