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聚讲峰][第1页/共3页]
2、云阶论道:群贤毕至传薪火
战国末年,弟子伯鱼在石像旁建"七政书院",将子墨的讲学语录刻在三十六块石碑上。每逢朔望,石碑便会闪现当年讲学场景,云雾化作子墨虚影,向学子们讲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朝理学家朱熹宿于书院,夜梦石像开口:"格物须见其理,致知须尽其性。"他醒后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写道:"聚讲峰之石,乃贤者精力所化,触之者能明本心。"明朝王阳明在此悟道,望着石像衣褶间的云纹,俄然顿悟"知行合一"的真意,衣袂一挥,竟让满山文心草同时发光。
周敬王四十二年的暮春,鲁国的硝烟如恶犬追着残阳,子墨牵着青牛踏碎最后一片战乱的月光。牛铃在沉寂中碎成细响,惊起寒鸦数声,却惊不散他眉间的忧愁——自孔丘夫子归西,礼崩乐坏愈演愈烈,诸侯争霸的铁蹄踏碎了诗书礼节,他背着半卷《尚书》展转千里,只为寻一处能让文明火种持续的净地。
行至信州地界时,群山如青铜笔架横亘六合,最高处的平颠峰高耸而出,古松如巨笔倒悬,松针间漏下的月光竟凝成诗句般的光斑,在花岗岩上拼出"格物致知"的雏形。青牛俄然仰天长哞,蹄子踏在光滑的岩面上,竟踏出个"仁"字浅痕,墨色从牛蹄中排泄,顺着石纹伸展,如活物般发展。子墨抚掌而笑,衣袂拂过牛首:"此峰当名'聚讲',正合吾传道之心。"
暮色中的聚讲峰披着霞光,石像的表面与云海融为一体,仿佛仍在讲授永不退色的事理。峰巅石碑上班驳的笔迹记取:"石可碎也,而不成夺坚;丹可磨也,而不成夺赤。"山风里传来如有若无的吟诵声,那是千年不散的文气,在灵山的峰谷间回荡。聚讲峰的传说,是知识的丰碑,是传承的赞歌,更是人类对文明永久的守望——只要有人瞻仰星空,只要有人保护聪明,那些刻在石上的笔墨,便会永久在光阴中发光。
4、云战文锋:笔墨为兵抗天军
当代的聚讲峰下,"七政书院"已扩建成文明圣地。某个暮秋凌晨,女生小林在石像前背诵《孟子》,山风掀起她的条记本,纸上"民为贵"三字与石像掌心的墨迹重合。顷刻间,峰顶云雾化作子墨身影,向她微微点头,袖口飘落片文心草,叶片上的"知"字闪闪发亮。她俄然明白,千年之前的聪明,从未消逝,而是融入了灵山的每一寸地盘,每一片草木。
寅时三刻,子墨感到心力交瘁。他望向弟子们眼中的担忧,想开初登聚讲峰时的誓词:"愿以百年心血,换人间千年灯火。"指尖在石案上写下最后一个"教"字,墨迹化作青鸟,飞向每个弟子的眉心——那是他耗尽毕生文气种下的"聪明种",能让知识的火种在人间永不燃烧。
"若任其传道,凡人将不畏天命!"托塔天王的话让殿角铜铃乱响,天兵天将在南天门束装,戈矛上的寒光映着聚讲峰的灯火。子墨在峰顶感到到天威时,正在教弟子们辨识《诗经》中的"芣苢"。他指尖抚过石壁上的"格物"二字,俄然笑道:"所谓天命,岂在云端?在乎民气罢了。"命弟子扑灭三十六盏孔明灯,灯上各书"礼义廉耻",如北斗悬于峰巅,灯光映着弟子们年青的脸庞,比星斗更亮。
6、文脉千年:薪火相传照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