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端午竞渡][第1页/共8页]
当第一缕晨光照亮湖堤,水穹已悄悄消逝,唯有湖面上漂泊的香囊仍在披发微光,像撒了把不会燃烧的萤火。章公望着垂垂散去的雾霭,向世人缓缓开口:"世人皆求神佑,却不知神佑向来都在本技艺中。当我们以畏敬之心对待湖水,以戴德之意回馈地盘,每一滴水珠都会成为护佑的灵符。"他回身,指向远处的灵山,三十六座峰峦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与湖水中的水晶峰倒影遥相照应,构成完整的"六合灵枢"。
最前头的"灵山号"龙舟由老船匠李顺生亲身掌舵,船头昂着新雕的"茅龙首",龙角嵌着客岁红茅染霞祭典留下的残锦,鳞片用三十六片桑木薄片拼贴,每片都刻着祈福符文。二十二岁的划手阿青攥着枣木桨,掌心的老茧与桨柄的凹痕严丝合缝,腕间缠着母亲用菖蒲根编的护腕,淡紫色的穗子垂在桡骨处,那边还留着客岁竞渡时被木片划伤的疤痕——那道疤在晨雾中泛着微光,仿佛与湖底的沉鳞遥相照应。
端五前的寅时三刻,灵山腰的药庐还浸在靛青色的雾霭里。七十二岁的老药农张守真对着石磨呵了口气,青冈石磨盘上固结的夜露便聚成细流,顺着刻着《令媛方》药草纹的凹槽汇入陶罐。他充满老茧的手掌按在七叶莲的瓷瓮上,瓮中传来纤细的震惊——那是百年药根与晨露相和的韵律,唯有在子时到寅时之间,才气闻声这地盘的私语。
3、辰时药圃·七叶凝露
进山的石径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青石板上的苔藓吸饱了夜露,泛着翡翠般的光芒。阿青跟着明修转过第三道弯,俄然瞥见火线岩壁上垂着几簇野生菖蒲,叶片上的露水竟呈淡金色,在雾中划出细碎的光痕。"这是长在茅龙洞旁的'金露菖',"明修抽出桑木镐,镐头在石面轻点三下,"三叩石,敬山灵,方敢取草。"
观礼台上,李顺生老泪纵横。他终究明白父亲当年的话:"当桨声能唤来山影,当彩旗能接上云光,便是灵山之灵回应人间之时。"他望着虎娃娘怀中的孩子,瞥见那小小的拨浪鼓上,茅龙的眼睛竟在发光,与湖心的虚影遥相照应。本土来的客商王二愣住了,他本来觉得这只是浅显的节庆,现在却瞥见本身货船上的帆布,不知何时竟染上了淡淡的茅叶纹,那是连最上等的染料都没法调出的光彩。
祭台由九块玄武岩砌成,中心立着三丈高的青铜水神像,龙首人身,衣袍刻着鄱阳湖水系图,每道水纹都嵌着蚌壳碎片,在月光下泛着珍珠母贝的虹彩。七十三岁的祭师章公身着玄色僧衣,衣摆绣着二十八宿水文图,腰间系着用红茅根编的九节水绳,每节都缠着积年祭水留下的香囊残片。他面前的青铜鼎里,菖蒲与艾草正在桑火上煨烤,烟气升空时竟凝成水波纹状,向湖心缓缓推动。
当第一缕金光照亮落星墩,三十六支龙舟同时划破湖面。阿青地点的"灵山号"船头三伐鼓响,三十六柄枣木桨如银鱼摆尾,入水时激起的水珠竟在阳光下碎成七瓣虹彩——这是李顺生特地在桨柄刻的"分水纹",传说能哄动湖底灵脉。劈面的"鄱湖号"来势汹汹,船头的白泽像伸开巨口,浪花在它齿间飞溅,构成长久的水幕彩虹。
回到药庐时,晨雾已散,药圃的篱笆上爬满了带着药香的藤蔓。青年们将采回的菖蒲、艾草铺在青石板上晾晒,阳光穿过叶片的间隙,在地上投出班驳的光影,恍若一幅活动的本草图谱。明修取出家传的青铜捣药罐,罐底刻着"雷公炮制法"的符文,当他将晒干的菖蒲叶放入罐中,捣杵落下的刹时,竟响起模糊的雷鸣声——这是陈腐的制药秘术,借天雷之威激起药草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