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永恒灯海][第1页/共3页]
(三)永久灯海的启迪
1、千灯夜会:暮色中的光河涌动
丑时三刻,统统灯笼俄然同时转向山顶。慧明、李玄真、王博文并肩登上观星台,各自手中的圣灯收回强光,与塔尖、殿顶、碑身的光芒会聚,在云端凝成庞大的灯轮。灯轮中心,三教典范的核心句如走马灯般流转:佛之“众生皆可成佛”、道之“天人合一”、儒之“天下为公”,终究融会成“三教归元,天下归心”的光句,每个字都由千万个小灯笼构成,仿佛全部灵山的灯火都在共同誊写。
多年后,当小莲的孩子带着孙辈来赶灯节,会指着星空说:“看,那是爷爷的灯,那是奶奶的灯,每颗星星都是前人留下的善念,只要我们内心另有光,灵山的灯海就会永久亮着。”
戌时初,第一盏孔明灯升上灵山。八十岁的李阿公拄着刻满经文的木杖,杖头铜铃与塔铃遥相照应。他腕上的五彩经幡是老婆临终前编的,现在每片幡角都缀着米粒大的琉璃灯,映得衰老的面庞如沐佛光。“秀娘,你看这灯海,比我们年青时的火把节还要亮。”他对着虚空低语,俄然闻声身后传来脆响,转头见小莲正将刻着“忍辱”的灯盏递给怠倦的夫役。
“本来永久不在灯盏,而在民气。”王博文指着灯影中一个正在教孩子刻经的匠人,那孩子手中的灯笼,恰是陈阿九当年候的“忍辱灯”款式,“当我们把三教的聪明化作糊口的灯火,让慈悲照亮磨难,让天然滋摄生命,让仁义暖和人间,这灯海便永久不会燃烧。”
小莲站在祖父身边,望着垂垂散去的灯海,俄然瞥见石缝里钻出一株三色小花:金色的花瓣、青色的花萼、蓝色的花茎,恰是三教泉眼的色彩。陈阿九悄悄说:“这叫‘归心花’,只要在灯海过后才会开放。”花瓣上的露水滚落,映出无数个提着灯笼的本身,每个本身眼中,都映着灵山永不燃烧的光。
最妙的是儒学馆的飞檐,王博文特地在檐角吊挂了百盏玉磬灯,每盏灯上都刻着《诗经》的篇章。当山风掠过,玉磬叮咚与钟鼓和鸣,灯影投在空中,竟构成《礼运》篇的“大同”图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傲废疾者皆有所养,光影中的人物穿着兼具三教特性,佛衣的超脱、道袍的萧洒、儒衫的端方,在同一个画面里调和共生。
第四十章 永久灯海
(三)三教魁首的巡礼
寅时初,慧明法师将琉璃灯高举过顶,灯中舍利俄然飞出,化作七十二颗流星,坠向灵山十二峰。李玄真道长的太极灯随之升空,青焰分化成八卦星芒,与佛之流星交叉,在峰顶构成“乾三连”与“卍字莲”并存的异景。王博文的灯楼最后升空,九层灯火化作北斗与南斗的星阵,中心“北极星”处,恰是三教魁首的合像——佛面、道身、儒衣,共用同一双俯瞰众生的眼睛。
山径两侧的松木上,早有人用松脂粘满豆油灯,形如北斗的灯阵沿着石阶蜿蜒。行至半途,云雾俄然漫起,却见每盏灯笼都在雾中划出光轨,佛灯的金、道灯的青、儒灯的蓝,在雾幕上晕染出活动的经卷图案。背柴的樵夫立足凝睇,见雾中闪现出《品德经》的“上善若水”,转眼又化作《论语》的“己所不欲”,终究融会成“三教归元”的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