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第2页/共2页]
永宁三年,十仲春十五日夜中,大宁京都大雪纷飞,白日里的喧哗繁华仿佛也跟着雪花的落下销声匿迹。
“生了生了!”
素远面上未动分毫,只是道了句佛号,开口:“这小童本该朝气全无,却在断绝之时又迸收回一丝活力,此乃天意使然,贫僧自当极力救之。”
“只是……”稳婆将话头在嘴里嚼来咽去,半晌也只憋出这两个字便不肯再说下去。
柳尚书愣了愣,这才想起素远此人是谁――大名鼎鼎的得道高僧,自幼剃度,传闻已半身入佛,常被天子请入宫中讲经,可称得上是大宁佛门的第一人。可本身与其常日里并无半分寒暄,这类时候来做甚么。
房内襁褓当中,婴孩的嘴角撇了撇,面上仿佛闪过一丝不耐。
“夫人力量不济晕畴昔了,老妇给夫人含了参片,临时无碍……”
柳尚书闻言大喜,连连抚掌大笑:
“.…..如果……如果到了万不得已之时……保大……”
天空东方垂垂开端泛白,几丝昏黄的晨光伴着一抹轻柔的霞光浅浅地晕开,如同少女颊上羞怯的粉晕,让人感觉不幸珍惜之余,储藏了无穷的盎然生机。
柳尚书十指一紧,面上神采变了几变,将纸条收进袖中,散了世人,又回了房中。
柳尚书内心一沉,抬脚就要进屋,却刚好撞上从屋里仓促而出的稳婆。
“怕是甚么?!”
柳尚书脸上的笑意完整消逝了,顾不上和任何人打声号召,一扭身快步进了产房。
“哈哈哈,好,好啊!”
不知那婆子用了甚么体例,产房里的呼声又响了起来,一声高过一声。门外的柳尚书的心倒是越来越沉。
“多谢大师!”柳尚书又是一个长揖。
一双圆溜溜的眼睛走盘珠似的在眼窝里来回滚着,灵气逼人,竟另有着几分出世婴孩本不该有的滑头之色。
一个看起来有七八十岁的须发皆白的素衣老衲人跟着进了院子,面上眼底古井无波,很有几分道骨仙风,身后还跟了一个寺人。
“怕是大小只能保一……”
一城的寂谧。
“老爷,素弘远师已经走了,临走之前让小的将此物交给您。”老管家递上一张折了两折的纸条。
“快快快!”年近三十的柳尚书大手一挥,便有一群仆人忙慌乱乱地涌上来,七手八脚地将惊魂不决的稳婆推怂进屋里。
他晓得那里不对劲了。重新到尾,这产房当中都没有传出任何哪怕一声婴叫声。
“只是甚么?!”
柳尚书脸上的笑意顷刻僵了起来,方才败坏下来的神经也再次绷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