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第1页/共7页]
第三师团先遣队-联队长:陆军大佐鹰森孝
6、各军队突围后活动务避开公路,并须酌派军队粉碎首要公路桥梁,禁止敌之活动为要。
5、通信兵团,除配属外军队者应随所属军队行动,其他牢固而粗笨之通信东西及城表里既设统统通信网,应协同处所通信构造完整粉碎之。
简介
南京保卫战中捐躯的国军将领
第九师团-师团长:陆军中将吉住良辅
口头撤退唆使
(五)第2军团应死力恪守乌龙山要塞,保护封闭线,于不得已时渡江,向六合集结。
战役成果
3、本日晚各军队行动开端机会、颠末地区及集结地区,如另纸附表规定。
自行决定由下关渡江的军、师长大多未按号令规定的时候开端撤退,而是在散会后当即摆设军队撤退。有的单位在接到号令前即已撤走。如卫戍司令部第2军团卖力恪守乌龙山要塞以保护其他军队撤退和突围,应最后撤退,但徐源泉于12日下午即率其第41师和第48师从周家沙和黄泥荡船埠乘坐其预先节制于该处的民船最早渡至江北,经安徽去江西清算。乌龙山要塞军队在徐源泉部撤走后,也于当晚毁炮撤去江北。有的将领只向所属军队打撤退电话,或归去安排一下撤退事件就离开军队,先行达到下关,伴同卫戍司令部落第36师乘渡船先到江北。如第71军军长王敬久、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底子未回批示所;教诲总队队长桂永清回到繁华山地下室批示所后奉告幕僚撤退任务,即留参谋长邱清泉措置文件等,本身伶仃先去下关;其第2旅旅长胡启儒得知撤退动静较早,不等集会结束,即以受命去下关与第36师联络为由,电话告诉其第3团团长代行旅长职责,单独先去下关。
李兰池:第57军副旅长,少将,1937年12月12日捐躯于南京承平门。
卫戍作战命特字第一号(地名参看三十万分一图)号令
(三)教诲总队、66军、103师、112师自紫金山北麓、麒麟门、土桥镇、天王寺以南地区向敌突围。教诲军队向昌化四周集结,66军向休宁四周集结,103师、112师向于潜四周集结。
1937年8月13日,日本水兵陆战队开端打击上海,民国当局随即应战,随后因战局对峙,中日两边均集结大量军队投入这一疆场。民国当局前后总计投入70万军队。日本方面亦前后声援30万兵员摆布,日军的杭州湾登岸表示疆场主动权完整易手,日本终究获得淞沪会战全面上风。
背景
以大将领尸骨无一从南都城中运出!
(六)36师、宪兵军队及直属诸队顺次渡江(另有渡江打算表),先向花旗营、乌衣四周集结,但36师应保护各军队渡江(后),然后渡江。卫戍司令部突围打算的根基精力是大部由正面突围,一部随司令部由下关渡江。但在书面号令分发后,唐生智又下达了口头唆使,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诲总队(南京守军中的中心嫡派军队)“如不能全数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这就大大降落了号令的严厉性,也为不履行号令制造了借口,乃至打算中规定的由正面突围的军队,除广东军队第66军落第83军之大部按号令实施突围外,其他各军、师均未按号令履行。有口头唆使为根据的军队,必定一起拥向仇敌尚未达到的下关,以便敏捷、安然地渡江北撤;很多未接到撤退号令的军队因发明友军撤退而撤退。虽接到号令而并不晓得撤退打算详情的旅、团长们也都以为下级既然要军队撤退,鄙人关必定已筹办好大量渡江东西,因此亦皆拥向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