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天下事[第2页/共4页]
“陛下圣明!”
至于“渣滓”一词,恐怕就是“窝囊废”、“没用的东西”之类的意义吧。
“陛下,那这春秋的大小是……”
除了军火所的薛坦,他另有两个孙子闲在家里。天子圣旨一下,万事大吉了。
赵竑面色凝重,对着众大臣说了出来。
金陵讲武堂,事关天下大事,如何能够放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临安城?
“陛下圣明。臣遵旨!”
宣缯身为兵部尚书,忍不住问了起来。
薛极大抵明白了天子的意义。所谓的出入均衡,就是书院的支出,得靠学员们的学费来弥补了。
创办讲武堂,也反面参政大臣们说一声,就如许决定,置他们于何地。
如果一向站着,估计这会已经是腰酸背痛,昏昏欲睡了。
胡榘谄笑着说了出来,毕恭毕敬。
“不错,就是金陵!”
拿起茶杯,悄悄喝了几口,薛极才明白了这“坐而论道”的舒畅。
“官家明显已经排了魏了翁去金陵办理讲武堂之事,明天还说要议议,也只是知会你我一声。”
赵竑本想将讲武堂设在长江以南的扬州,终究还是放弃。扬州间隔边疆线太近,必定会遭到群臣们的反对。
金陵讲武堂、大宋海军书院,天子这是要扬兴大宋的尚武之风吗?
既然如此,不如挑选南京,最起码向北推动五百里,长江隔绝,没有人反对。
本身的弟子,本身拉不下脸去说阿谀话,何其荒诞。
临安城的权贵后辈,大抵稀有千人。这些权贵后辈,日子再难,一点学杂费总能掏得起。除非真交不起学杂费,书院和朝廷自会补助。
薛极不紧不慢,冷风吹过来,让他被汗浸湿的后背凉飕飕的。
“陛下,那些个武学的舍人如何安设?”
宣缯恍然大悟,不自发问了出来。
军火司正在大肆锻造火器,以便配置军中。火器的练习,也是讲武堂练习的底子。赵竑天然会把火器练习,作为讲武堂的重中之重科目。
官员退休,儿子竟然能够恩荫入仕,国度稳定,天理不容。
赵竑摆摆手,董宋臣已经把“集会记要”发了下去。
“确切如此。大志勃勃,乾坤专断,老夫是捉摸不透啊!”
四大臣一起施礼谢恩,悄悄叫苦。
“讲武堂免费,谁还情愿冲锋陷阵?将士们流血捐躯,还抵不上这点学杂费吗?讲武堂决不能免费,还要享用吃喝拉撒上的各种虐待!”
“将武学谕搬往金陵,那些个武学博士、武学传授等一起迁往金陵。别的从边军当当挑选作战经历丰富的将士作为讲武堂的教官。另有,讲武堂的课本,除了七书,朕还要亲身编写一些。”
赵竑考虑了一下,还是决定像后代的大学一样,对金陵大书院免费上学。
“诸卿,说到斗鸟斗蛐蛐,以临安城的权贵后辈居多。临安城七品以上的官宦后辈,凡是有官身无所事事者,以及合适春秋者,都赶到金陵大书院、大宋海军书院和金陵讲武堂去!整天吃喝嫖赌,脸都吃变了。就是一块渣滓,也应当有渣滓的代价吧!”
金陵讲武堂,金陵大书院,都在江南东路的首府。本来这统统,都在天子的运筹当中。
“陛下,你那首《沁园春.雪》,可否题在这江山万里图上送给微臣?那可就是画龙点睛了!”
对于汗青,他还是有些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