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天下事[第1页/共4页]
天子勤政的干劲,直追汉光武帝,乐此不疲。
真德秀也是震惊。
大宋海军书院,学都要学三年,再加上练习,十七八岁,恰是最好的年纪。
宣缯也是悄悄吃惊。天子的行宫改成讲武堂,由此可见天子对讲武堂的正视。
临安城的权贵后辈,大抵稀有千人。这些权贵后辈,日子再难,一点学杂费总能掏得起。除非真交不起学杂费,书院和朝廷自会补助。
真德秀也是骇怪。
震惊之余,真德秀弱弱问了出来。
果不其然,流言成了究竟。
薛极暗自鄙夷,又让这家伙跑在了前头。
宣缯的话语里,透着浓浓的不满。
“武学谕搬往金陵,和讲武堂融为一体,舍人当然一起前去金陵。详细事情,让魏了翁这个兵部侍郎去办。正都雅看,这些舍人和教谕们是不是可堪重用?”
对于汗青,他还是有些自傲。
赵竑点了点头,语气降落。
皇宫、皇陵都是临时的权宜之地,厉兵秣马、以图规复,谁还敢反对?
“陛下的意义,是讲武堂和练兵都要放在江南东路?”
“陛下圣明。臣遵旨!”
“讲武堂的课本和练习内容,朕会加一些内容出来,也会派一些新的教官出来,主如果行列和刺枪术,以及火器的练习。特别是火器,将会窜改战役的过程,朕特别正视,为讲武堂练习科目标重中之重。”
从皇宫出来,几位大臣一时都是无语。
宋室南渡以后,在临安府修建武学。武学的退学者,一是皇宫中的东头供奉官,摆布班殿直、殿前承旨等,第二种就是朝廷官员保举的末等小官以及文武大臣的子孙后代。
“不错,不过地理书的大多部分,还是要让学士院的学士们来完成。至于汗青书,就不消其别人劳累,朕本身脱手便可。”
“陛下,那金陵讲武堂这边,是不是也要免费?”
金陵讲武堂,事关天下大事,如何能够放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临安城?
“本日所议,朕已经让起居官们筹办了记要,给诸卿做个备忘录。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朝廷之事,诸卿都竭力而为吧。”
“陛下,那这春秋的大小是……”
看来,创办讲武堂,才是天子要烧的第三把火。
“诸卿,说到斗鸟斗蛐蛐,以临安城的权贵后辈居多。临安城七品以上的官宦后辈,凡是有官身无所事事者,以及合适春秋者,都赶到金陵大书院、大宋海军书院和金陵讲武堂去!整天吃喝嫖赌,脸都吃变了。就是一块渣滓,也应当有渣滓的代价吧!”
想来,这个金陵大书院,恰是天子烧的第四把火。
军火司正在大肆锻造火器,以便配置军中。火器的练习,也是讲武堂练习的底子。赵竑天然会把火器练习,作为讲武堂的重中之重科目。
终究,薛极似笑非笑,悠悠一句。
如果一向站着,估计这会已经是腰酸背痛,昏昏欲睡了。
先帝驾崩,新皇即位,恩荫入仕的奏折接踵而来,有些是支属门客,有些还是未成年,数量竟达数百人,实在让赵竑心惊。
众臣面面相觑,心头明白。
四位参政大臣悄悄嘀咕。新皇此举,必定是要光大武学,倡导尚武之风,为将来大肆用兵铺平门路。
真德秀眼里也有些怅惘。
赵竑慎重其事,宣缯从速领旨称是。
金陵讲武堂、大宋海军书院,天子这是要扬兴大宋的尚武之风吗?
“不错,就是金陵!”